鄭軍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我能提供給大家的不是答案,只是問題。
鄭軍雜文集 科幻作品中生態主義者的悲劇性解析
幾乎從科幻文藝肇始之際,&ldo;科學狂人&rdo;的形象就出現在科幻作品裡,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凡爾納塑造的&ldo;征服者羅比爾&rdo;,威爾斯塑造的&ldo;隱身人一世&rdo;,別利亞耶夫塑造的&ldo;大獨裁者施蒂納&rdo;等等,都是&ldo;科學狂人&rdo;的代表。不過,現實生活中並沒有這類藝術形象的原形。由道德狂人和宗教狂人製造的災難和浩劫在歷史上層出不窮,在現實中也比比皆是。而科學狂人卻只出現在好萊塢的科幻恐怖片中,(清華大學趙南元)
不過,晚近時期,卻有一種能在現實中找到原形的&ldo;科學狂人&rdo;出現在科幻作品裡,並且越來越多,那就是激進的生態主義者。生態主義是和人類中心主義相對應的一種思想價值體系。它認為生態的價值高於人的價值。生態主義於二戰後誕生於西方,六、七十年代開始升溫、逐漸擴大社會影響。現在已經成為西方社會中的一隻重要力量。對這種思想本身,筆者不作評論,僅介紹一下科幻作品中出現的生態主義者形象。
就是在生態主義始為人知之際,藝術家們便敏感地抓到這個新思想,將其引入科幻作品。以冷戰為特色的《007系列電影》,在1977年推出了一部與冷戰無關的劇集:《the spy who loved 》(直譯《愛我的間諜》,一般譯作《007大破海底城》):航業大亨史登堡反感人類社會,隱士般地移居海底城,在那裡找到內心的寧靜。他進一步試圖用核彈摧毀美蘇兩國,在深海里重建生態文明。在這部電影裡,史登堡對海洋生物充滿深愛,而對人類社會十分冷漠。雖然還不是明顯的生態主義者,但史登堡這個形象上已經開始具有生態主義的萌芽了。
到了八十年代以後,現實中生態主義立場變得十分明確,而科幻中的生態主義者形象也鮮明起來。《蝙蝠俠》第四集《蝙蝠俠與羅賓》中,編導刻意設定了&ldo;毒藤女&rdo;這樣一個人物,已經是完全的生態主義者了。&ldo;毒藤女&rdo;原本是一個女學者‐‐埃斯麗博士。她醉心於基因工程,以保護植物不被滅絕為己任。雖然熱愛自然,思想偏激,但畢竟還是一個普通的知識分子形象。後來,埃斯麗被人暗害,因為吸取植物毒素僥倖生還,從此性情大變,自稱&ldo;自然之母&rdo;,要代表整個植物界向人類抗爭,建立一個植物稱王的世界。
在這部電影裡,編導安排了一場內容簡單,卻堪稱提綱挈領的辯論。辯論雙方是毒藤女和蝙蝠俠。不過,不是身著蝙蝠裝、駕駛蝙蝠車大打出手的蝙蝠俠,而是億萬富翁布魯斯‐‐蝙蝠俠的公開身份。而毒藤女也恢復了她以前的身份,以埃斯麗博士的面貌,當著公眾的面,質問布魯斯為什麼捐贈天文望遠鏡,而卻削減喬木保護計劃的捐款,並且開列了一個名單,指控布魯斯的企業破壞環境。
毒藤女:忘掉那些星星,看看我們的地球吧。我們的母親,我們的發源處,它值得你保護,值得你付出忠誠。而你卻毀掉它的手臂、毒害了它的海洋、侵蝕了它的天空,你在慢慢地殺害它……
蝙蝠俠:你的用意是高尚的,但沒有加熱用的柴油,沒有致冷劑來儲存食物,那麼成千上萬的人會死去的。
毒藤女:這是為了保護地球而必須付出的。
蝙蝠俠:第一要保護的是人民……
看到這些對話,你一定會想到不久前那場要不要&ldo;敬畏自然&rdo;的爭論吧。實際上,從藝術角度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