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軍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九十年代,葉永烈的《小靈通再遊未來》、《小靈通三遊未來》出版了。雖然時代背景和《小靈通漫遊未來》出版時已經完全不同了,但開機也都是幾萬冊。遠遠高於當時科幻新作的平均發行水平。靠的也是這種型別內部的吸引力‐‐經典、&ldo;老段子&rdo;,&ldo;一代人的回憶&rdo;。前面說過,科幻是有傳承的文學型別,這便是這種傳承在市場方面的體現。
其次,還有科幻文藝型別本身五花八門的內在魅力,是它作為科幻而不是其它文學型別的特殊魅力。比如能夠展示科學的神奇和美,能夠吸引喜歡高科技的讀者,等等。這些必須用系列的文學理論研究,影視研究來說明。在此不一一詳述。
然後,是科幻針對大眾的吸引力。對於如何超越科幻迷的界限,吸引大眾這個問題,我聽到過五花八門的意見,比如說,在科幻裡多加色情、暴力;在央視&ldo;實話實說節目&rdo;中宣傳科幻;把科幻小說改編成評書,請單田芳播講。最新的一個建議是,搞一個《劉老根》那樣的電視劇,再包上科幻的外殼。
當然,所有這些建議都來自科幻的外行,因為他們不知道,科幻本身就有吸引大眾的因素。哪些呢?有兩個,一個是能夠切合當下的科技熱點。比如《後天》這部電影。科幻迷基本上認為它是個爛作:創意不新,故事漏洞百出。但它在中國票房上竟然壓倒了《駭客帝國》、《星球大戰》、《終結者3》等真正的科幻經典。原因很簡單,看後者的是純科幻迷,而給《後天》貢獻票房的還有其他觀眾。天氣異常是幾乎所有人都關注,也都能理解,能夠聊幾句的簡單問題。過去一年中,每逢氣象災難發生,我總能從網路新聞後面的評論裡,看到這部影片的名字。&ldo;太象《後天》了&rdo;,&ldo;《後天》的預言早晚要實現&rdo;,&ldo;海嘯令我們想起了〈後天〉等等。不僅普通網友如此,新聞記者也可以方便地從《後天》裡引出話題,同時也就間接宣傳了這部電影。而象&ldo;母體&rdo;、&ldo;原力&rdo;、&ldo;機器人能否統治人類&rdo;這些話題,你不要指望科幻迷之外的人關注它們。
除此之外,複製人、轉基因、宇航、深海、奈米、&ldo;要不要敬畏自然&rdo;……等等,在&ldo;科技熱點&rdo;的名單上,你可以列出長長地一串,並且它隨時會增加。
當然,科技熱點總是多變的。而且不一定被你正在創作或編輯的那套,或者那本科幻書碰到。但是,科幻還有一個永恆的大眾趣味,那就是一個&ldo;奇&rdo;字。當人們遇以一部冠以&ldo;科幻&rdo;之名的小說或者電影時,他主要是想從中看到離奇古怪的,超現實的東西。
許多年以前,我曾經和幾個朋友一起看香港電影《老貓》的光碟。那是一部衛斯理小說改編電影。其中有幾個外星人角色。同座的幾個朋友都不是科幻迷。其中一個人看著看著就說,這些外星人一點也不神,沒意思!
這就是科幻最根本的大眾趣味。
對於圖書編輯來說,名家名作、科技熱點、超現實,這些都容易理解。最搞不懂的就是最純粹地屬於科幻本身的藝術特點。對於新手來說,如果以認真敬業為前提,沒有個一年半載,他不大能搞清科幻的藝術規律,或者核心魅力是什麼。這個沒關係,可以先從那三個淺顯的吸引力入手,先在這個圈子裡佔住腳再說。
中國喜歡科學的人太少。所以,非常有科技含量的科幻作品不會有讀者群。
中國喜歡科學的人其實已經相當不少了。更為可貴的是他們非常集中,便於互相影響。而且,他們對輿論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實際上,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