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軍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巴西男孩》告訴大家,究竟是克隆希特勒,還是克隆愛因斯坦都無關緊要,重要的是環境和教育。克隆的愛因斯坦如果生活在今天,恐怕只能作一個普通的大學教授。因為僅靠個人天才就能完成重大科學發現的時代已經過去了。而克隆出的希特勒如果生活在今天,無非會是德國的一個議員,市長,或者是一個職業畫家。因為當年產生種族主義的環境今天在歐洲已不復存在。
不過,在多莉羊誕生之前,社會大眾對克隆技術漠不關心。只是科幻作家們習慣寫這個題材。中國科幻前輩葉永烈在八十年代曾有一篇評論,戲稱科幻小說裡有三種人‐‐機器人、外星人和複製人。可見早在那個時候,複製人就是科幻作家喜愛的題材。
那時候,科幻作家們對克隆技術的描寫非常逼近科學真實。不象最近的科幻作品那樣,把克隆技術當成了人的複製技術。當時,大家就是把它看作一種人工無性生殖技術。在那會兒的科幻小說裡,人們進行克隆的動機,或者是因為患有不孕症,或者是為了保持自己的血統,或者是不願意結婚但願意要孩子。至於長大的複製人,只是相貌上完全等同於父親,至於人格和命運完全是自己的。
臺灣科幻文學元老之一的黃海先生,曾經在其代表作《銀河迷航記》裡,塑造了複製人羅倫凱的形象。小說中,羅倫凱的&ldo;父親&rdo;給他留下了遺言:&ldo;記得你出生在火星殖民地羅威爾市的時候,是多麼大的一件新聞,你已洽談室了今後一生該走的路,人們把加諸在我身上的期望與讚美,轉投在你身上,因為你是我的化身,你繼承了光榮傳統,請你好好保重,後會有期。&rdo;《臺灣科幻小說大全》426頁。福建少兒出版社出版
這和日常生活中一位父親給正常兒子留下的遺言相去不大。小說中的未來社會也順其自然地接受了複製人,象今天這樣又是法院調查又是總統令的喧譁根本不存在。羅倫凱後來真的象父親那樣成為太空人,說明他的前途未受身世的影響,儘管他的複製人身份一開始就公開了。
那個時候,或許是比較新奇吧,克隆題材本身就足夠吸引人,故事一般倒比較平談。比如,美國科幻作家d羅維克創作了一個短篇科幻小說《人的複製》,全篇都是在講老邁的主人公莫克斯為自己生育複製人後代的過程:他如何接觸到克隆專家,如何決定參加實驗,付多少款、實驗如何進行……一直到最後孩子如何生出來,全篇到此為止。整個是一份實驗報告。但就是這麼一篇平淡的作品,當年發表後卻轟動一時。它被譯成中文後,不僅同樣引起轟動,葉永烈、徐維果、任志勇、孫傳松等中國科幻作家更是紛紛給它撰寫續篇,構想克隆嬰兒成人後的命運。
不過,現實中的克隆羊誕生後,社會對複製人的看法驟然收緊,科幻小說中的複製人也開始呈現出悲劇色彩。泰國作家維尼暖在科幻小說《複製人》中,就為複製人佈置了悲慘的命運:億萬富翁坡樓敏和西方科學家斯賓塞合作,在自己的壯年時代,利用自己的體細胞,培育出複製人啟萬和傲拉春。後者的代孕母親帶著孩子逃走,前者則被坡樓敏撫養成人。坡樓敏生育克隆後代的目的,是為了在自己衰老後,移植他們的器官來保持青春。這樣作不會引起&ldo;排異反應&rdo;。更重要的是,克隆後代在法律上不算&ldo;人&rdo;。比起非法盜取自然人的器官來說,這樣作更保險。
啟萬並不是一下子被宰割的,他的器官被一個個移植,剩下的部分卻仍然維持著生命。小說用現實主義手法描寫了他的慘狀。除了這兩個複製人,坡樓敏更在自己的醫院裡&ldo;飼養&rdo;了許多複製人,以備商業用途。
更可怕的是,坡樓敏作的這些事情並非陰謀,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