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軍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所以,即使象《林海雪原》這樣的小說已經有&ldo;驚險小說&rdo;的萌芽。在電影界也有了&ldo;反特片&rdo;這個型別。但型別文藝在當時,只能處在萌芽階段。
如今的文藝格局已經大異當初。長篇出版量在1999年就越過了一千部。如今只會更旺盛。僅筆者認識的這些文友,加在一起,一年總要有十幾部長篇送進書店。而這些人只是全國作者的蒼海一粟。長篇如此,中短篇的數量肯定要加幾倍。
這麼多作品,已經不可能有人,即使是以讀小說為職業的評論家,能夠把它們都看完。普通讀者來到大型書店,面對的文學類書櫃上,也自然會分成各個種類。筆者到北京、天津、重慶、成都、長沙、青島等地時,都逛過當地最大的書店。每個書店都是按型別小說對文藝類圖書分別擺放的(&ldo;科幻小說&rdo;有幸在上述書店都有專櫃)。
小說出版種類巨大,意味著讀者口味自然分化。每個人一年看幾十部小說,那麼他勢必要挑與自己興趣相近的作品。於是,每個型別小說都擁有一大批忠實讀者,再加上一批過客。這樣便保證了它們的基本市場。
所以,小說的型別化,或者說型別小說的發展,首先是市場化的結果。在《型別電影的商業機制和商業倫理》一文中,作者郝捷(北京電影學院電影研究所)開宗明義便講到:目前中國電影創作的出路在於商業電影。商業電影的主體是型別電影,它對經濟機制有必然的依賴性。就商業運作來說,型別電影有對普通觀眾選擇權的承認和尊重。《中國電影:創作與市場》228頁。如果把&ldo;電影&rdo;換成&ldo;小說&rdo;,把&ldo;觀眾&rdo;換成&ldo;讀者&rdo;,這段話可以完全準確地概括中國文學市場的現狀和前景。
當然,主流文藝界並非就對型別文藝視而不見。在中國大陸,由於文藝工具倫和強制性教化文藝觀在歷史上的盛行,由於傳統的文人壟斷文化和保持精英心理的慣性思維,我們認識型別電影商業機制和這一現象中的觀念問題有著更大難度。同上,230頁。請再允許筆者偷一下懶,把其中的&ldo;電影&rdo;換成&ldo;小說&rdo;,也便是筆者要對型別小說當前境遇的總結。
當然,既然不僅有文藝圈外政治機制在起作用,也有文藝圈內精英意識在起作用,那麼就不僅是中國,在西方,精英文化人對型別文藝也會報反感、甚至敵視態度。郝捷概括了西方左翼理論家對型別文藝的批判:許多知識分子認為惟利是圖的商業計算和生產線似的組織方法束縛了藝術家的創造天才,只是生產了千篇一律的電影產品,這些千篇一律的產品又在為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單麵人。(同上,230頁)
這種從藝術角度出發的反感,反駁起來較為困難。實際上,即使筆者一直在宣傳型別小說的優勢,也有朋友堅決地說,我只寫&ldo;小說&rdo;,決不寫&ldo;某某小說&rdo;,認為那樣會抹殺自己的個性。
要反駁這種觀點,可能要寫一本書。筆者僅在這裡簡單概括一個自己的論點:第一、型別小說絕不等於模式化。無論是科幻、武俠、偵探、還是任何一種型別小說,都有自己的發展史,都在&ldo;與時俱進&rdo;。
第二、如果去掉種種型別小說,並不等於就解放了作者的個性和創造力,就允許有無數種創作個性出現。因為現在的主流文學,無非也就是許多型別小說中的一個型別!只不過主流文學界自己可能沒有意識到而已。這個名叫&ldo;主流文學&rdo;、或者&ldo;純文學&rdo;的型別,絕對有一個隱隱的邊界,超過這一界線的作品,首先被編輯斃掉,僥倖過了這關,也會被評論界忽視。
有的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