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軍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而就好萊塢的經驗來看,能夠輸出到世界市場的電影,極少會是反映民族文化,或者反映本國現實問題的電影。它必須具有全球視野、人類情懷,必須直擊人類的基本情緒,而不是有特質的文化。事實上,反映中國現實的電影,極難走出國門。當然,在電影人的小圈子裡獲獎是另外一回事。
在中國,武打片曾經執行過文化輸出這一使命,但它的題材狹窄,特別是不能反映中國強大起來的現實,是它的致命缺陷。魔幻片受限於政策,仍然沒有大規模拍攝的可能。而科幻片正是一個有力的新片種。
三、建立新的電影型別片體系。
中國影視人如果拍科幻片,實際上意味著他們要建立一個全新的技術體系。那絕不僅僅是&ldo;特技&rdo;加&ldo;投資&rdo;這麼簡單的問題。從服裝、道具、美工、外景地、到演員、導演、攝影,甚至,到影評家的寫作,科幻片都有自己的規律。
人們一直很難理解,為什麼螢幕上出現那麼多武打片、宮庭片。除去人們分析過的各種原因外,我認為&ldo;路徑依賴&rdo;也是個主要原因。拍武俠片、宮庭片,影視界有現成的外景建築、現成的服裝道具、美工師們操作得很熟練。導演和演員對這類題材也很習慣。還有發行商。一部由武俠經典改編的影視作品,至少是不賠錢的保證。這一套現成的體系擺在那裡,一個投資人如果想從影視方面掙到錢,以保守的投資方針而言,拍這類片子是很正常的。
但是,對於中國大陸來說,這一套現成的體系,也並不是從來就有。中國電影界直到1987年才正式提出&ldo;娛樂片&rdo;的概念。至於&ldo;武俠片&rdo;、&ldo;宮庭片&rdo;、&ldo;室內劇&rdo;、&ldo;賀歲片&rdo;等等型別影視的成熟,更不超過十年時間。所以,花幾年時間打造一個新的型別片體系,也並非不可行。
在下面三節裡,筆者分別介紹科幻電視劇、科幻小片,科幻巨片的有關構想。它們基本上都是原創改編影視。筆者選擇這些原創,不僅因為它們從科幻角度講很優秀,而且更符合現階段中國影視業的狀況。在這個名單之外還有許多優秀的原創科幻作品,但眼前缺乏改編的可能性。]
(電影)產生會受到以下五種權利關係的制約:投資方和企業的管理層要求電影的商業性;創作人員強調電影的藝術性;國家政府看重電影的政治性;觀眾需要電影的娛樂性;社會倫理要求電影的道德性。《銀幕敘事圈:中國電影》,264頁。何建平的這段話,筆者引用在此,作為選擇原創素材的標準。
具體到科幻方面,還要理解這個型別的特殊性。比如電影的商業性,要求未來的科幻影視劇有情節張力,曲折迴轉,能抓住觀眾。所以,筆者選擇的多是情節豐富、懸念色彩的作品。沒有選擇抒情的、散文化的科幻小說。比如韓松的科幻小說,從藝術的角度很出色,但作為一種散文化科幻的代表,很難被搬上銀幕。
在藝術性方面,中國影視製作者習慣於現實主義敘述方法。所以,筆者選擇的這些原創作品,時空背景與現代、與中國相去不遠。敘述手法容易靠近傳統的現實主義。接近他們講故事的傳統。比如,柳文揚的《解咒人》,在構造外星世界方面,可以與《日暮》和《重力的使命》媲美,但顯然不適合推薦給中國影視界。
在科幻影視的政治性方面,不能選擇有&ldo;末世論&rdo;傾向的作品。如劉維佳《高塔下的小鎮》,或者劉慈欣的《流浪地球》。另外,不能選擇會引起&ldo;中國威脅論&rdo;誤解的作品,如劉慈欣的《西洋》、《全頻道阻塞幹擾》等等。
在電影的娛樂性方面,目前中國純粹的科幻迷群體過小,消費能力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