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4/5頁)
絕對601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方向。
當面紅軍,主要是戈利科夫中將(1943年1月19日晉升為上將)的沃羅涅日方面軍,還有布良斯克方面軍南翼集團。
第二個戰區,從新卡特利瓦延伸到連線高加索戰場的埃利斯塔(卡爾梅克草原)。由B集團軍群右翼和曼施坦因的頓河集團軍群防守。經過紅軍斯大林格勒反攻的打擊,上述軸心集團已經七零八落,在長達700公里的漫長正面,只有寥寥18個師(不含被包圍的第6集團軍)。
儘管兵力稀少,曼施坦因卻必須扼守兩個方向:北面的頓巴斯;南面的羅斯托夫。
頓巴斯方向。由於紅軍此前的“小土星”戰役,德軍從頓河中游被打退了150…200公里。儘管曼施坦因透過戰術反擊,阻止了蘇軍從這裡衝入德軍縱深的企圖,但戰線依然殘破不堪。尤其是米列羅沃以北出現了寬100多公里的缺口,直到12月底才被第19裝甲師填補。現在,“霍利德”戰役叢集正掩護這個方向,繼續承受著瓦圖京上將(1943年2月12日晉升為大將)的紅軍西南方面軍的巨大壓力。
羅斯托夫方向。德軍霍特戰役叢集(第4裝甲集團軍,以及羅軍殘部)掩護著接近亞速海的戰線,並竭力維護與高加索戰區A集團軍群的聯絡。當面蘇軍為南方方面軍。該方面軍是在1943年1月1日,由斯大林格勒方面軍改組而成,司令還是葉廖緬科上將。在將大量部隊移交給負責殲滅保盧斯的頓河方面軍後,葉廖緬科接受了切斷曼施坦因與高加索A集團軍群聯絡的任務。為此,他必須攻佔羅斯托夫這個德軍的撤退和補給通道。
德A集團軍群現在處境相當不利。一旦曼施坦因被擊敗並丟失羅斯托夫,這個龐大的集團軍群就將整個被困在高加索。迫於壓力,希特勒儘管很不樂意,還是在1942年12月28日的第2號作戰指令中允許A集團軍群撤離北高加索東南部。曼施坦因則希望A集團軍群主力撤退到羅斯托夫以西,而且最好也歸他指揮,用來加強他漏洞百出的戰線。為此,曼施坦因已經命令聯絡高加索的第16摩托化師(屬於霍特戰役叢集)於1月1日放棄了埃利斯塔。
但A集團軍群並沒有全部退出高加索。對希特勒來說理由很多:他依然希望在北高加索保住一塊陣地,使德軍有打回去的可能,也有助於阻止紅軍奪回克里木半島。另外,根據曼施坦因在回憶錄中的暗示,A集團軍群(現在司令是克萊斯特)也不太樂意把部隊交給他。或許是為了這個原因,曼施坦因非常仇恨克萊斯特,並曾向希特勒詆譭此人(根據里希特霍芬的說法)。
戰役態勢(2)
圍繞A集團軍群的去留,以及到底能夠把其中多少部隊交給曼施坦因,在希特勒、曼施坦因和克萊斯特,還有陸軍總參謀長蔡茨勒之間,明爭暗鬥了很長時間。具體的過程,筆者將在關於高加索戰役的專文中加以介紹。但結果顯然不對曼施坦因的胃口:他大概只能得到A集團軍群一部分兵力——第1裝甲集團軍。
當然,掩護第1裝甲集團軍撤退也不是那麼輕而易舉的事情。這個集團軍距離羅斯托夫有大約600公里。在他們到達前,曼施坦因必須死守羅斯托夫。而在德國將領和“元首”爭的不可開交之際,殘破的戰線依然處在紅軍的攻擊之下!
但蘇聯方面的形勢也不像表面上那麼樂觀。且不談嚴重的兵力損失。更麻煩的是,蘇軍距離後勤基地已經有250…350公里之遙。被包圍在斯大林格勒的德第6集團軍,不僅牽制了紅軍大量兵力,還阻斷了這裡的鐵路線。由於缺乏補給,蘇軍的攻勢難以維持。蘇聯人只得把希望寄託於沃羅涅日—米列羅沃鐵路線。但該段鐵路從利斯基到坎捷米羅夫卡一段,還掌握在德軍B集團軍群手中。
為了奪佔這段鐵路,恢復蘇軍的後勤運輸,斯大林早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