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大剛/楊世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首先是樹立追求大道的遠大理想,克服生活上的物質慾望常以&ot;君子謀道不謀食&ot;(《衛靈公》)自勉,&ot;食無求他,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ot;(《學而》)
他批評那種既欲求道,又怕吃苦的人說:&ot;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矣!&ot;(《里仁》)他不講享受,唯道是謀的精神,在當時的魯國是獨一無二的
他曾自述:&ot;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不如丘之好學也&ot;(《公冶長》)其次是謙遜好學,人人為師他一生提倡&ot;敏而好學,不恥下問&ot;(同上)
不僅要向比自己多識的人學習,還要善於向比自己低下的人學習在他眼裡,處處有學問,人人可為師他說:&ot;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不善者而改之&ot;(《述而》)在任何一群人中,都有值得自己學習和取法的老師,只要留意就可得到教益,即使是不善的言行,也可從反面受到警醒他成才後,有人向弟子子貢打聽孔子的老師,子貢說:&ot;仲尼焉不學,亦何常師之有?&ot;(《子張》)卻實不是虛美之辭他知識淵博,技能全面,正是他無所不學,學無常師的結果
他曾學琴於師襄,學少吳氏職官於郯子,學樂於弘萇,相傳孔子還向比自己小得多的項橐請過教,流為千古佳話他還注意從生活中學習,&ot;入太廟,每事問&ot;,有人不理解說:&ot;孰謂陬人之子知禮乎?進太廟,每事問&ot;孔子問答說:&ot;這就是知禮呀&ot;(《八佾》)知道自己無知的人就是聰明人,知道自己無知又能積極求知的人就更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固然可學,而且草野之民、蠻夷之人也同樣值得學習他主張&ot;禮失而求諸野&ot;,又說&ot;天子失官,守在四夷&ot;
因此有必要向民間和夷狄學習他曾向&ot;鄙夫&ot;叩問過,向東夷之君學過禮&ot;文武之道未墜於地,賢者識其大者,不肖者識其小者&ot;(《子張》)不捐細流成大海,轉益多師是我師每個人只要善於學習,隨處都可獲得知識,滴水成河,積腋成裘
其三是學思結合,明辨審問孔子說:&ot;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ot;(《為政》)他不僅好學,而且好思,學思結合《中庸》又載孔子說:&ot;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ot;學、問、思、辨、行,是孔子歸納的從求知到實踐過程的重要環節其中&ot;學&ot;和&ot;問&ot;是廣泛地吸收資訊,產生感性認識的階段;&ot;思&ot;和&ot;辨&ot;是對資訊進行思考,包括歸納、分析、推理、演繹等思維過程,產生理性認識的階段;&ot;行&ot;則是將認識貫徹到實踐中去的階段孔子本人就是學與思與行相結合的典範,他從來不滿足於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特別是能從極平常的事物中總結出具有普遍意義的道和真理孔子學琴於師襄,一個曲子彈了十日,本已十分熟練,師襄說:&ot;可以學新曲子了&ot;孔子說:&ot;我雖學會了曲子的韻律,還未得其技巧&ot;又過了十日,師襄說:&ot;技巧已經很熟練了,可以學新的了&ot;孔子還是說:&ot;我還未知其主題&ot;等主題表現出來了,他還不肯學新的,說:&ot;我未能想見作者之為人&ot;又過了十日,突然有一天,他肅穆深思,幽然遠眺,意味深長地說:&ot;我得其為人矣!其為人也,黯然深思,欣然遠視,眼波深邃,彷彿是君臨天下的王者!這不是周文王還是誰呢!&ot;師襄一聽,離席再拜,連忙稱是說:&ot;對呀對呀!我老師說這就是《文王操》&ot;一次,孔子到魯桓公廟觀禮,發現一個歪倒著的瓦罐,守廟人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