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大剛/楊世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思想界介紹柏格森的哲學思想同時,他還運用柏格森的哲學觀點寫成了《中國為什麼沒有科學》一文,指出;中國之所以沒有近代科學,並非是中國人愚笨,&ot;非不能也,是不為也&ot;因為中國傳統注重人是什麼,即人的品性和修養,而不注重人有什麼,即知識和權力;中國哲學向內追求,以達人性的完滿為目的;而西方哲學則向外探尋,以認識自然,征服外在世界為最終目的正是中西哲學的不同理想和追求造成了中西文化的差異,並導致中國無近代科學的落後情況
在美求學期間,馮友蘭還有幸拜會了蒞美訪問、講學的印度大學者泰戈爾,共同探討了東西文化的若干問題,並將談話記錄整理成《與印度泰戈爾談話》(東西文明之比較)一文,發表在國內《新潮》三卷二期上,同時,他對國內學術界亦頗為關注1921年,梁漱溟出版《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一書,認為中西文化之爭絕非古今之爭,而是作為文化產生之根源的&ot;意欲&ot;的根本不同之故,並以此為理論基礎,展開了對東西文化的全方位比較研究馮友蘭當時對此書觀點頗多契合,並立即用英文寫成《梁漱溟的〈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一文,向美國學術界介紹梁的著作和思想
1923年,馮友蘭在杜威等的指導下,一完成了博士論文《人生理想之比較研究》
(又名《天人損益論》),並順利透過答辯,獲得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在此文中,馮友蘭將世界上的哲學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損道;第二類是益道;第三類是中道這三派哲學的分歧導源於對&ot;天然&ot;與&ot;人為&ot;的不同看法他認為,人類所經驗之事物、無非兩類:一是&ot;天然&ot;,一是&ot;人為&ot;&ot;自生自滅,無待於人,是天然的事物人為的事物,其存在必倚於人,與天然的恰相反對&ot;,有的哲學家有見於天然之美好,而力反人為境界,是為損道派,如中國古代主張&ot;絕聖棄智&ot;、&ot;絕仁棄義&ot;、&ot;絕巧棄利&ot;之老莊即是典型;有的哲學家有見於人為境界之美好,而提倡改造天然境界,是為益道派,如主張改造、征服自然的西方哲學和&ot;人力勝天行&ot;之中國墨家學派即屬於此類;而有的哲學家則持調和折中的態度,主張兼收天然和人為的益處,是為中道派,此派當以主張&ot;天人合一&ot;的儒家哲家為代表對此三派,馮主張採取寬容的態度,讓其各行其道,並行不悖,但對儒家思想的偏愛,又使他明顯地偏向於中道派的儒家哲學馮友蘭這種中西哲學之比較觀,與梁漱溟的&ot;文化三路向&ot;說,雖說法有異,基本精神卻是一致的,這不能不說是受了梁氏文化理論的影響所不同的是,梁以印度文化作為人類的最後歸宿,馮則以儒家文化為歸趨,並隨著研究的深入,馮友蘭最終還是超越了這一觀點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