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大剛/楊世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價值,並嘗試著去開創真真正正的中國文化復興之道正如美國學者艾愷所說:
&ot;他將自身所遭遇到的困惑不安,投射到中國文化的困境上,把他對人類的普遍性關懷結合到特殊的中國處境的當下問題上&ot;他和梁啟超、張君勱等文化保守主義者一樣,&ot;在實證論所隱含的決定論之外,共同致力於儲存倫理道德,並且努力從傳統的外觀下去尋找中國文化的真正意義&ot;
梁漱溟和他之後的新儒家學者一樣,其終極關切是探求&ot;意義&ot;(這裡所謂探求意義乃指探求宇宙、人生的基本意義)正是在這一&ot;意義&ot;探求過程中,他將自己置於生生不息的文化之流中,並將自己同文化視為一體因此,他在追問、探求自身的存在意義,同時也是追問、探求中國文化的意義他探求自身的安身立命之道,同時也就是探求民族文化的安身立命之道在他的一生中,其終極關切的核心是:中國歷史文化的價值何在?她在整個人類文化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而她未來的前途又如何?就在這一價值(或意義)的追問、探求過程中,一個以&ot;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ot;為一生之使命的&ot;現代聖人&ot;就應運而生了!
(楊全昌 撰)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下一篇 回目錄
新理學家 馮友蘭
(1895‐1990)
一、立心立命繼絕學 貞下起元開太平
馮友蘭,字芝生,1895年12月4日生於河南省唐河縣祁儀鎮父親名臺異,字樹候,清光緒年間戊戌科進士家境殷富,極重教育,堪稱&ot;詩禮人家&ot;
馮友蘭的早年教育與大多數中國讀書人並無兩樣7歲上學,先讀《詩經》,次讀《論語》、《孟子》,再讀《大學》、《中庸》,從頭至尾,反覆吟誦光緒三十年(1904年)其父被委任為南昌&ot;方言學堂&ot;的會計庶務委員(相當於後來的總務長),閤家遷往南昌因其父公務繁忙,教育子女的重擔就自然落在粗識文字的馮母吳清芝身上好在當時兒童重記憶、輕理解,如此他又勉強讀完了《書經》、《易經》和《左傳》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馮家專門聘請了教師負責馮友蘭的教育,較正規地開設了古文、算術、寫字、作文等功課因課程較為輕鬆,馮友蘭在閒暇時還常閱讀一些他父親所藏的新書籍、新刊物,開始初步接觸一些世界知識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