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 (第1/5頁)
樂樂陶陶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觳逭耄�亮釒竟こ導淇�技庸ば亂凰�150馬力炮艦所需的船肋木料。1876年7月10日,船政第19號輪船開工建造。丁日昌於新船開造前調任,新任的船政大臣吳贊誠將19號輪船命名為“泰安”。(23)
船政建廠前期,僅有一座拉拔特式拖船塢用於艦船維護。對於一些拖船塢無法完成的工程,通常都借馬尾的外商幹船塢進行。照片中是在馬尾英商天裕船塢維護的“登瀛洲”艦。
這艘軍艦的各項尺度、外觀,均與18號輪船“登瀛洲”完全一致。稍有區別的是,建造“泰安”時,船政的經費更加吃緊,所需的七門火炮一門都沒有能夠配置。
建造速度比“登瀛洲”稍快,1876年11月27日,“泰安”艦即告下水,由“萬年清”艦補用守備周鳳震管帶。1877年3月15、18日兩天,“泰安”艦在船政廠前完成了輪機試機工作,5月3日開出馬江,在芭蕉洋水域完成了航試。(24)
1876年末,1877年初,船政又誕生了兩艘150馬力炮艦。船政建廠五年計劃完成、重開造船工程之後,至此共建造了“元凱”、“登瀛洲”、“泰安”三艘150馬力炮艦。與她們的母型“伏波”級相比,三艦的外形、設計、效能都與“伏波”接近,因而經常有論著將這三艘軍艦也列為“伏波”級。不過,考慮到這3艘軍艦都誕生在船政的國人完全自造時期,與“伏波”級在主尺度等方面,都還有一定的差別,因而定位為“伏波”級的國內改型比較適合,本處將其作為“元凱”級。其中,“元凱”與“登瀛洲”、“泰安”的主尺度、炮位數量又有所不同,“登瀛洲”等二艦又應該算作“元凱”級內的特殊改型。
勇登瀛洲
遠赴金陵,出任兩江總督、南洋大臣的沈葆楨,離開八閩故土後,仍然一直對船政事務投以十分的關注。當聽聞他離開船政前親自命名的“登瀛洲”艦已經告成,為解決船政無力養船的困難,立刻表示願意將這艘軍艦調入南洋水師編制,由南洋負責供給。南洋水師向來因為江南製造局就在身旁,大都就近直接呼叫本省江南製造局建造的軍艦。沈葆楨上任後打破畛域政策,將船政建造的軍艦編入江南,為南洋水師的艦船裝備獲取途徑,創造了一項先例。
1876年10月15日,鄭漁管帶“登瀛洲”從馬尾起航,開赴金陵,從此正式加入南洋水師的序列。到達南洋之後,對這艘只裝備了一門主炮的客艦,沈葆楨關心倍至,與其他省份不願意為調撥的船政軍艦補足武備的做法不同,積極著手安排江南製造局補齊“登瀛洲”空缺的六門副炮。
從江南製造局的武備發放檔案裡可以看到,“登瀛洲”艦到達兩江時立刻領用了主炮所需的彈藥,過後於1878年領取安裝了六門進口的120mm法華士後膛炮,配齊了武裝。武裝齊備後的“登瀛洲”,在南洋的任務主要是往來與南京、鎮江、江陰等地間,巡防江面,駐紮口岸,顯得幾分悠閒自在。幾年過去,東北屬國朝鮮發生的一樁大事,使得“登瀛洲”終於有了一次實踐其戰艦價值的機會。(25)
當時中國的屬國朝鮮,積弱日久,是日、俄等國覬覦的重要目標。1882年,清政府將原來由禮部負責的朝鮮事務,改歸北洋通商大臣辦理。有鑑於1874年的琉球事件前例,李鴻章為了杜絕朝鮮再起事端,決定輔導朝鮮與歐美列強均簽訂外交協議,以期將列強勢力引入朝鮮,從而達到以夷制夷的平衡制約效果。
馬建忠,字眉叔,江蘇丹徒人(今江蘇鎮江市丹徒區)。清末著名的洋務人才,李鴻章的高階幕僚,曾在船政學堂任教。精通英、法、希臘、拉丁等多種文字,曾在法國政治學院留學,主修國際公法。留學回國後,即被李鴻章派往朝鮮,輔導朝鮮與列強簽訂條約。1884年壬午事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