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李巖拱手道:「多承宋軍師見愛,兄弟感激不盡。」宋獻策嘆道:「田將軍、劉芳亮將軍,谷大成將軍他們幾位,倒說了公道話。咱們雖然打下了北京,可是江南未平,吳三桂雖降,其心尚不可測,滿洲韃子虎視眈眈,更是一大隱憂。大王大業未成,卻先誅殺異己,眾軍虐待百姓,鬧得人心不附。」三人相對嘆息,宋獻策起身告辭,李袁二人送出大門。

袁承志聽了宋獻策一番話,見他雖然身高不滿三尺,形若獼猴,容貌醜陋,說話卻極有見識,說道:「大哥,這位宋軍師實是個人才。」李巖道:「他足智多謀,很了不起。只是大王愛聽牛金星的話,不肯重用宋軍師。其實大王許多攻城掠地的方略,都是出於宋軍師的主意。」李巖隨即告辭,袁承志道:「我送大哥幾步。」他怕李自成手下有人會暗害李巖,送一段路是保護之意。

兩人默默無言地攜手同行,走了數百步。

李巖道:「大王雖已有疑我之意,但為臣盡忠,為友盡義。我和大王共歷患難,建立大業,終不能眼見大王大業敗壞,閉口不言。你卻不用在朝中受氣了。」

袁承志道:「正是。兄弟是做不來官的。大哥當日曾說,大功告成之後,你我隱居山林,飲酒長談為樂。何不就此辭官告退,也免得成了旁人眼中之釘?」李巖道:「大王眼前尚有許多大事要辦,總須一統天下之後,我才能歸隱。大王昔年待我甚厚,他雖打下北京,但軍紀敗壞,屬下眾將四分五裂,自相殘殺,眼見他前途危難重重,艱險萬分,那正是我盡心竭力、以死相報之時。大王以國士待我,我當以國士相報。小人流言,我也不放在心上。」

兩人又攜手走了一陣,只見西北角上火光沖天而起,料是闖軍又在焚燒民居。李巖與袁承志這幾天來見得多了,相對搖頭嘆息。暮靄蒼茫之中,忽聽得前面小巷中有人咿咿呀呀地拉著胡琴,一個蒼老嘶啞的聲音唱了起來,聽他唱道:「無官方是一身輕,伴君伴虎自古雲。歸家便是三生幸,鳥盡弓藏走狗烹……」

只見巷子中走出一個年老盲者,緩步而行,自拉自唱,接著唱道:

子胥功高吳王忌,文種滅吳身首分。可惜了淮陰命,空留下武穆名。大功誰及徐將軍?神機妙算劉伯溫,算不到:大明天子坐龍廷,文武功臣命歸陰。因此上,急回頭死裡逃生;因此上,急回頭死裡逃生……

李巖聽到這裡,大有感觸,尋思:「明朝開國功臣,李善長、劉基、傅友德、朱亮祖、馮勝、李文忠、藍玉等大功臣盡為太祖處死。這瞎子也知已經改朝換代,否則怎敢唱這曲子?」瞧這盲人衣衫襤褸,是個賣唱的,但當此人人難以自保之際,哪一個有心緒來出錢聽曲?只聽他接著唱道:君王下旨拿功臣,劍擁兵圍,繩纏索綁,肉顫心驚。恨不能,得便處投河跳井;悔不及,起初時詐死埋名。今日的一縷英魂,昨日的萬裡長城……

他一面唱,一面漫步走過李巖與袁承志身邊,轉入了另一條小巷之中,歌聲漸漸遠去,說不盡的悽惶蒼涼。「今日的一縷英魂,昨日的萬裡長城……」曲調聲在空中蕩漾,餘音裊裊不絕。

袁承志心情鬱鬱,回到住處,只見大廳中坐著一人。那人一見袁承志,便奔到廳口,叫道:「小師叔,你回來啦。」那人粗衣草履,背插長刀,正是崔秋山之侄崔希敏。袁承誌喜道:「你也來了。有什麼事?」崔希敏從身邊取出一封信來,雙手呈上。

袁承志見封皮上寫著「字諭諸弟子」字樣,認得是師父筆跡,先作了一揖,然後恭恭敬敬地接過來,抽出信紙,見信上寫道:「吾華山派歷來門規,不得在朝居官任職。今闖王大業克就,吾派弟子功成身退,其於四月月圓之夕,齊集華山之巔。」下面簽著個「清」字。

袁承志道:「啊,會期就將臨近,咱們該得動身。」崔希敏道:「正是,我

玄幻魔法推薦閱讀 More+
少年御靈師之不滅初心

少年御靈師之不滅初心

九色靈鹿
上古時期,共工與顓頊大戰,戰敗後怒觸不周山,以致天柱斷、四維絕,一時之間,群魔亂舞、魑魅橫行。一位在戰亂中失去雙親的少年,本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初心,攜帶著自己的使靈,和自己的朋友們一起,與各種為禍人間的兇靈戰鬥,用自己的力量守護著這來之不易的和平。</p> 各位書友要是覺得《少年御靈師之不滅初心》還不錯的話請不要忘記向您QQ群和微博裡的朋友推薦哦!</p> 少年御靈師
玄幻 連載 411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