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徐達有四子三女,三個女兒都做太祖兒子的王妃:長女是燕王王妃,後來便是成祖的皇后,次女是代王王妃,三女是安王王妃。燕王造反,徐達的長子徐輝祖忠於建文帝,帶兵力抗燕軍。徐達的幼子徐增壽卻和姊夫燕王暗中勾結。燕王兵臨南京城下,建文帝召徐增壽來質問。徐增壽不答,建文帝親手揮劍斬了他。

成祖篡位後,徐輝祖搬入父親的祠堂居住,不肯朝見。成祖派官吏審問,徐輝祖寫了「我父開國功臣,子孫免死」十個大字回報。成祖見了大怒,但他初即帝位,要收羅人心,饒了他不殺。徐輝祖對建文帝忠心耿耿,始終在圖謀復闢。他後人世襲魏國公,一直統帶守衛南京的兵將,直至明亡。明朝南京守備府位尊權重,南京百姓只知「守備府徐公爺」,卻不知魏國公,是以袁承志和青青打聽不著。

成祖感念徐增壽為己而死,追封他為定國公。因此徐達的子孫共有魏國公和定國公兩個公爵。兩位公爵的後裔一居南京,一居北京。徐輝祖得罪了成祖,他子孫不敢再在大功坊的賜第居住,另行遷居。大功坊賜第數度易手,經過二百四十多年,後人再也不明這座舊宅的來歷。這中間的經過,袁承志和青青自然不知。

袁承志看第二張紙時,見寫的是一首律詩,詩云:

牢落西南四十秋,蕭蕭白髮已盈頭。

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漢無情水自流。

長樂宮中雲氣散,朝元閣上雨聲收。

新蒲細柳年年綠,野老吞聲哭未休。

筆跡與另一信一模一樣,只是更見蒼勁挺拔。原來此詩是建文帝在閩粵川滇各地漫遊四十年後,重還金陵所作。他經歷永樂(成祖)、洪熙(仁宗)、宣德(宣宗)、正統(英宗)各朝之後,已然六十餘歲,復位之想早已消盡,回到魏國公府撫視故物,不禁感慨無已,從此飄然出世,不知所終。此中過節,袁承志和青青自然猜想不到。袁承志不懂詩中說些什麼,青青更急欲察看箱中物事,對詩箋隨意一瞥,便放在一旁。

袁承志取出鑰匙,將鐵箱開啟。一揭箱蓋,耀眼生花,一大箱滿滿的都是寶玉、珍珠,又開一箱,卻是瑪瑙、翡翠之屬,沒一件不是價值巨萬的珍物。青青低聲驚呼,不由得臉上變色,又驚又喜。抄到底下,卻見下半箱疊滿了金磚,十箱皆是如此。

袁承志道:「這些寶物是明太祖當年在天下百姓身上搜刮而來,咱們用來幹什麼?」青青和他相處日久,明白他心意,知道只要稍生貪念,不免遭他輕視,便道:「咱們說過,尋到財物,要助闖王謀幹大事,自然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袁承志大喜,握住她手,說道:「青弟,你真是我的知己。」

袁承志自幼即知父親盡瘁國事,廢寢忘食,非但不貪錢財,連家庭中的天倫之樂、朋友間的交遊之娛,也難以得享。當年應松教他讀書,曾教過袁崇煥自敘心境的一篇文章,其中說道:「予何人哉?十年以來,父母不得以為子,妻孥不得以為夫,手足不得以為兄弟,交遊不得以為朋友。予何人哉?直謂之曰『大明國裡一亡命之徒』可也。」當時年幼,還不能完全體會父親盡心竭力、守土禦敵的精忠果毅,成長後每想到「大明國裡一亡命之徒」那句話,不由得熱血沸騰,早就立志以父為榜樣。袁崇煥為人題字,愛寫「心術不可得罪於天地,言行要留好樣與兒孫」兩句,袁承志所存父親遺物,也只有這一幅字而已。這時他見到無數金銀財寶,所想到的自然是如何學父親的心術好樣,如何將珍寶用於保國衛民。

青青卻出身於大盜之家,向來見人逢財便取,管他有主無主,義與不義。何況這許多價值連城的珠寶,都是憑她父親遺圖而得,若不是她對袁承志鍾情已深,豈肯不據為己有?聽袁承志稱自己為「知己」,不由得感到一陣甜意,霎時間心頭浮起了兩句古詩:「易求無價寶,

玄幻魔法推薦閱讀 More+
少年御靈師之不滅初心

少年御靈師之不滅初心

九色靈鹿
上古時期,共工與顓頊大戰,戰敗後怒觸不周山,以致天柱斷、四維絕,一時之間,群魔亂舞、魑魅橫行。一位在戰亂中失去雙親的少年,本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初心,攜帶著自己的使靈,和自己的朋友們一起,與各種為禍人間的兇靈戰鬥,用自己的力量守護著這來之不易的和平。</p> 各位書友要是覺得《少年御靈師之不滅初心》還不錯的話請不要忘記向您QQ群和微博裡的朋友推薦哦!</p> 少年御靈師
玄幻 連載 411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