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火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的本子。列藏本在較長時間內湮沒不彰,直至六、七十年代方被發現,引起人們高度的重視與興趣。海內外關於列藏本的研究文章也很多。而且這部著名的抄本已於前不久(1987年)由中俄兩國共同整理出版了。
列藏本的第一個懸案是他的祖本年份不明,即不能確知其抄謄的時間。但是這個抄本是抄寫在“清高宗御製詩”原有各葉間的襯紙上的。清高宗即乾隆皇帝,其《御製詩》共刻六集,前四集有提要。在《四庫總目》卷一七三。《御製詩》每面九行,每行十七字,而兩面間皆夾有空白襯紙,於是這位謄抄者就利用這空白襯紙為稿紙;而反用《御製詩》作為襯紙,將該詩的第四集和五集折開,抄寫了《紅樓夢》。這個事實本身就非常有趣;是誰這樣大膽,公然用皇帝的《御製詩》的襯紙來抄寫一部當時被統治者視作禁書的“離經叛道之作呢?
但是由這一線索,我們卻可以大致推斷出列藏本抄寫的年代:因為乾隆《御製詩》第四集刻於四十八年癸卯(1783),第五集刻於六十年乙卯(1795),既然列藏本《紅樓夢》是抄在第四、五兩集的襯紙上,我們就可以肯定地說,它至少是抄寫於乾隆六十年(1795)之後了。當然,具體是1795年之後的哪一年,仍然不得而知。
列藏本現存七十八回。1一4回、7一80回、其 中79回、80回兩回未分開。 那麼這個珍貴的抄本是如何到了俄國,又是由誰帶到俄國去的呢? '
據中外紅學家們研究考證,它原來是在道光十二年(1832)由一位名叫庫爾梁德採夫的俄國人在中國買到後攜帶回俄國去的。大約從1751起,俄國便向中國派出了第一批傳教士團,其成員每十年一換, 從1751年至1949年,共輪換了20班次。庫爾德梁採夫不是傳教士,而是一位大學生,他是隨第十一班傳教士團於1830年到達北京的。據現有資料證明,在每一班傳教士團到中國時,都有一些學者、專家和大學生同行。 之所以如此,是為了讓他們親自去學習研究中國的語言文化、風俗習慣及地理物產……等等, 以便更好地培養一批深諳中國各方面知識的人才。庫爾德梁採夫在中國生活僅兩年,據記載,他於1832年因病離開中國,這部 《紅樓夢》的抄本大概就是他回國時帶走的。
至於庫爾德梁採夫畫國後將此抄本藏於何處?進行過什麼樣的研究工作?統統都不得而知。唯一知道的,是這十珍貴的抄本直至1963年才由一位著名的俄國漢學家李福清() 在蘇聯科學院東方研究所列寧格勒分所東方手稿部內發現的、因此,列藏本俄國行的懸案應當說基本上已得到解決了。
(3)夢覺主人序本(又稱甲辰本)。此本序的末尾署“甲辰歲菊月中浣夢覺主人識”,故名。此甲辰年當為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八十回。此本1953年發現于山西。八十回書分裝八函,每函五冊,每冊兩回,每葉十八行,每行十二字。卷首有序,序中指出“紅樓夢”三個字的意義:“紅樓富女,詩證香山;悟幻莊周,夢歸蝴蝶。”提到書的作者:“說夢者誰,或言彼,或言此。既雲夢者,宜乎虛無縹緲中出是書也。”序終還說:“書之傳述未終,餘帙杳不可得。既雲夢者,留其有餘不盡,猶人之夢*,兀坐追思,置懷抱於永永也。”此本對脂批作了大量刪除,但保留的評註使我們知道它是一部脂評本。
此本有幾個重要特點。一是首題“紅樓夢”。甲戌、庚辰、己卯諸本都題作“脂硯齋重評石頭記”;戚本、蒙古王府本單署“石頭記”,不見“脂硯齋”字樣;而該本目錄之前,每回前後,每葉中縫,都標明“紅樓夢”三字,這是此本與各脂本最顯著的區別之一;二是它的底本比較接近“甲戌本”,但對正文作了較大的刪改,後來的程高本系統主要是沿用了這種改動。三是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