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部分 (第1/5頁)
莫再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肭智熬痛鈾樟�淙肓甘常�廊換故歉�簧系戮�男棖蟆J率瞪希�鹿�朔塹�荒艽傭�交竦麼罅康牧甘常�炊��1940年底開始就不得不逐漸減少每日的卡路里攝入量,如今更是出現驟減。巴巴羅薩行動開始後,運回德國的糧食數量遠低於1939年至1941年間從蘇聯進口的量。
德國電臺試圖重振人們的信心,並且給予保證。1941年11月的一則新聞說,德國過去常常擁有大量的糧食儲備,不過“現在是戰時階段,我們不得不放棄這一奢侈的想法”。不過也有好訊息,該新聞接著說,現在我們無須再擔心一戰時糧食不足的問題。與1914年至1918年間不同,“德國人可以依靠管控手段配給糧食”。
這是一種好戰的言論。事實上,東部戰場顯然是個消耗資源的無底洞,想要透過糧食管控來熬到勝利無疑是天方夜譚。軍隊接到的命令是就地補給,但是他們做不到,只能靠著偷來的牲畜維持生存。同時,被希特勒和他身邊的人寄予厚望的目標地區根本無法改善本國的農業形勢——它們已是一片荒地。蘇聯的焦土政策奪走了該地區絕大部分有價值的東西。而德軍的混亂及自相矛盾的軍事優先次序給他們埋下了致命的種子:各方為人員、坦克、物資和燃料應該配給給中線、北線還是南線爭吵不休。1941年春天,美國人在估計蘇聯南部被佔領區的農作物產量時,對烏克蘭以及南俄羅斯地區的收成給出了一個非常悲觀的結論。該報告稱,今年的產量最多不超過入侵前的三分之二。然而即便如此,對德國人來說也已經算是很不錯了。
因此,就算佔領了所有的目標領土,東方戰場也絲毫不能帶來計劃中的收穫,反而產生了更多的需求。入侵蘇聯僅僅兩天後,巴克就提交了一份作為四年經濟計劃一部分的小麥需求規劃:德國人正面臨著每年250萬噸的糧食缺口,國防軍必須解決這一問題,並且還需獲取數百萬噸的含油種子以及數百萬頭的牛和豬,以供德國人食用。這是希特勒指示他的將軍們務必“將莫斯科和列寧格勒夷為平地”的原因之一:他不希望有人留在那裡,“否則我們將不得不在冬季養活他們”。
德國人預計將有數百萬人會因糧食短缺和饑荒而死亡,於是開始鑑別哪些人該死。首先是蘇聯戰俘。戈林輕蔑地寫道:沒有必要養活他們,沒有任何國際義務能約束我們。1941年9月,他命令取消為不幹活的戰俘提供食物,他們因過於虛弱或傷勢嚴重而不堪驅使。一個月後,“有用”戰俘的供應量也開始再次降低。結果是災難性的:截至1942年2月,(330萬蘇聯戰俘中)大約有200萬人死亡,其中大部分是死於飢餓。
為了進一步加快進度,德國人還發明瞭新的技術以減少需要養活的人口數量。戰俘以百人為單位集合在一起,這樣德國人就可以測試曾經用在波蘭人身上的殺蟲劑的效果了。藉助貨車排出的廢氣,德國人還進行了一氧化碳的毒性試驗。因上述技術被大規模使用,這些在1941年秋天被用作進行試驗的地點很快就變得臭名昭著:奧斯威辛(Auschwitz)和薩克森豪森(Sachsenhausen)。
入侵後僅僅幾周就發生的大屠殺,是德軍面對進攻失敗和經濟及戰略計劃嚴重缺陷的病態反應。烏克蘭和俄羅斯南部的大糧倉未能帶來預想中的產出,這讓德國人非常失望並決定讓當地人付出代價。不過,正如希特勒在一次談話中所提到的,這種代價並不是驅逐和遷移當地人口那麼簡單。因為人多糧少,兩類人群自然而然地成為了德國各行各業、媒體和大眾妖魔化的物件:俄羅斯人和猶太人。
斯拉夫人是極其低劣的種族,他們反覆無常,並且對痛苦和暴力的承受能力很強——這一形象在戰前就已經牢固地樹立在德國人心裡。儘管在1939年簽署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