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部分 (第1/5頁)
莫再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財富的呼聲。20世紀初的大規模銀行舞弊行為,已經讓英波石油公司及其背後的利益成為了一個決不能倒下的龐然大物。
還好,局面很快取得了平衡,事情也進入了正軌。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波斯人強有力的談判手段:他們能夠騷擾、阻撓和妨礙生產,以達到重啟談判的目的。1933年春,雙方達成了一個新的協議。波斯代表團在日內瓦的美岸酒店(Beau Rivage hotel)見到了石油公司的領導層,表示他們已經瞭解到有關伊拉克石油的最新協議,並要求至少與此一致。最初的提議包括英波石油公司轉讓25%的股份,並保證波斯的最低年收益、利潤分享以及讓波斯人進駐董事會——這些都被約翰?卡德曼爵士駁回,他認為這是荒謬的、不可能的。
儘管隨後的會談氣氛親切友好,但是英國人最終還是無法避免會導致重大改變的重新談判。1933年4月,新協議出臺。協議的關注重點在於石油業的“波斯化”,即在石油公司所有層面上(從管理層到基層崗位)僱傭並培訓更多的當地人。特許權覆蓋的範圍比最初減少了四分之三,即便留下的是最好的部分;固定的授權費不受匯率和油價波動的影響;英國人承諾了一個最低的年度支付額度,無論該公司的產量或市場價格如何;如果英波石油公司從其他國家獲得利潤,波斯政府將一同分享。當波斯談判人員告訴卡德曼,他應該將這份新協議視為“他本人及其同僚的個人成果”時,卡德曼一言不發。他的筆記透露了他的心聲:“我覺得我們被搶得一乾二淨。”
波斯人以及那些關注此事的人,都在這個故事中看到了不同的寓意。他們在這一課中學到,所有那些虛張聲勢的西方國家在談判桌上根本不堪一擊,而那些佔有資源的國家最終都能迫使這些獲得特許權的人回到談判桌上來。西方國家可以盡情地抱怨,但勝利終將屬於資源佔有者。
這成了20世紀下半葉最重要的主旋律之一。新的紐帶跨越了亞洲屋脊的兩端。一個不僅由城鎮和綠洲而且由連線著油田與波斯灣(到30年代還連線到了地中海)的輸油管構成的網路正在延伸。資源和財富沿著這些管道被輸送到海法和阿巴丹這樣的港口,它們在之後的五十多年裡都是世界上最大的煉油廠所在地。
英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就已經意識到,控制了這一網路就等於控制了一切。如今在樂天派看來,事情仍然充滿希望。儘管他們在1933年修訂了特許權協議,但是畢竟英國人已經在這一地區建立了牢固的關係網,透過與那些擁有重要資源的國家合作,仍然可以取得豐厚的利益。這樣看來,英國人確實比其他任何國家都有優勢。
然而事實上,世界大勢已然逆轉。西方的力量和影響力正在衰退,並且似乎註定會進一步減弱。繼續插手當地事務要付出代價,改建大使館的花園要付出代價,從來沒有實話也要付出代價。這些代價就是當地人的疑慮、擔憂和不信任。
1920年,當近東和中東地區的新格局正逐漸成型時,在巴格達的一場晚宴上,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吸引了人們的注意力。精力充沛、頭腦敏銳的格特魯德?貝爾是參加晚宴的客人之一,她在一戰初期就受僱於英國情報機構,並且是一位精明的阿拉伯政治觀察家。她告訴即將被任命為新國家伊拉克總理的賈法爾?阿爾?阿斯卡里(Ja?far al?…Askarī)說:“我們英國人希望最終給予(伊拉克)完全獨立。”賈法爾答道:“夫人,完全的獨立不是給予的,它向來都是奪來的。”像伊拉克和波斯這樣的國家所面臨的挑戰就是如何擺脫外部干涉,自己決定自己的未來;而英國所面臨的挑戰則是如何阻止他們這麼做。衝突即將爆發。不過在此之前還有另外一場同樣是由資源支配引起的災難。這一次,處於災難中心的不是石油,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