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頁 (第1/2頁)
[美]C·W·尼米茲/E·B·波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年)前夕,英國的外圍戰略學派建議重新採用皮特的軍事戰略的基本要點,沿襲拿破崙戰爭中前三次結盟的作法。這個學派認為,歐洲大陸主要戰場的作戰應由比利時、法國、俄國以及任何可能對德作戰的國家進行,而英國則以提供經費(其中部分經費來自收繳的德國貿易)和以除了派遣大批部隊之外的其他各種方式,對這些國家進行支援。
和外圍戰略學派相對立的是大陸戰略學派,他們的理論依據是來自第四次反拿破崙聯盟。他們認為,德皇和拿破崙一樣,四面受敵,不得不在兩條戰線上作戰,毫無其他選擇。他們指出,英國的最大貢獻就是把主力部隊部署在歐洲大陸。大陸學派當然得到了法國軍事領導人的全力支援,而且法國人的論點也富有說服力。因此,1914年8月,當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英國立即將部隊投入歐洲戰場。9月初,在巴黎外圍進行的首次馬恩作戰中,一支10萬人的英國正規軍守住了協約國的左翼陣地,並協助法軍在兩支被分隔的德軍之間打進一個楔子,迫使敵人後撤,從而解救了巴黎。
德軍被擊退之後,西線平靜下來,陷入了長達四年之久的僵持狀態。大陸戰略終於為協約國贏得了勝利。不過,這個勝利是在美國參戰和協約國損失了巨大的人力和財力之後才取得的。僅大英帝國就損失了將近100萬人。為了從側翼包圍平靜的西線,當時的英國海軍大臣溫斯頓&iddot;邱吉爾曾主張採用外圍戰略,奪取君土坦丁堡現名伊斯坦堡。。雖然邱吉爾的企圖在達達尼爾海峽和崎嶇多巖的加利波利現名格利博盧。地區遭到了失敗,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的年代裡,軍事分析家們卻斷言:邱吉爾的計劃在戰略上是完全正確的;協約國在上述兩地之所以失敗是因為計劃不周,犯下了一系列本來可以避免的錯誤,以及當時擔任土耳其軍隊總司令的德國將領利曼&iddot;馮&iddot;贊德爾斯所具有的遠見卓識的才能和發揮了主觀能動性的結果。
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英國再次向法國派出一支部隊。西線的戰爭仍然是以德國發動一場旨在迅速打敗法國的進攻開始的。這一次,德國勝利了。法國被打敗,從而退出了戰爭。英國的遠徵軍被趕出歐洲。邱吉爾,這位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外圍戰略的積極擁護者,現在,他作為英國首相兼國防大臣再次提出了這個戰略思想。在法國淪陷和英軍大撤退之後,他不敢做重返西歐大陸的嘗試,至少在德國被極大削弱以前是如此。實際上,這時孤立無援的英國沒有足夠兵力去開闢新的西部戰線。但是,英國卻擁有強大的海上力量。在這種情況下,邱吉爾及三軍參謀長便決定把對軸心國的進攻限定於以下幾個方面:對德國的工業和交通實施空襲,對德、意的海上力量進行攻擊,進行各種旨在確保英國在地中海上交通線的安全的鬥爭,進行埃及戰役,在達喀爾和馬達加斯加實施遠距離作戰,在希臘和克里特對德作戰,以及在聖納澤爾和第厄普進行試探性攻擊。當希特勒入侵蘇聯時,邱吉爾宣佈:&ldo;我們將竭盡全力,援助俄國和俄國人民。&rdo;這樣,英國再現了皮特的軍事戰略的兩個要點,即在對歐洲大陸盟國給予一切可能的物質支援的同時,使用自己的海上力量支援在德國本土周圍和海外的作戰行動。
蘇聯領導人從意識到他們在戰爭中必同英國為伍之時起,就一直反對英國的外圍戰略思想,要求立即開闢&ldo;第二戰場&rdo;。美國參戰後,美國的參謀長聯席會議,特別是馬歇爾將軍,也堅持儘早向法國派出同盟國軍隊的主張。馬歇爾建議:1942年夏末在法國奪取一個登陸場,代號為&ldo;鐵錘&rdo;作戰;接著,於1943年進行大規模入侵,代號為&ldo;圍剿&rdo;作戰,這是一次從兩翼包圍魯爾、向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