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頁 (第1/2頁)
西門送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白銀作為一種通貨,本是在經濟起到流通作用。中國的銀價往往一直呈現上漲的趨勢,這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中國產銀不多,往往跟不上經濟發展所需要的通貨供應量;二是的中國人向來藏富,經常將白銀囤藏,而民間和官府也常用白銀作飾品,導致白銀退出流通市場;三是官府制錢時偷工減料,分量減輕,加上私鑄銅錢的泛濫,銅錢變相貶值,也導致銀價的上漲。
在十九世紀初,清政府還頒布禁令,禁止紋銀出洋。當時在中西正常的貿易中,進出口基本持平,如1813年,中國進口額約1260萬兩,出口額約1290萬兩。但在隨後的時間裡,中國開始呈現入超狀態,白銀外流,而鴉片走私更是影響甚大,1835年到1838年,走私進中國的鴉片大約四萬箱(英國約三萬九千箱,美國每年從土耳其販賣約一千箱),每箱平均耗銀約四百兩,以此推算,中國光鴉片一項就外流近1600萬兩白銀。而這些走私貿易導致的白銀外流情況,並不出現在行商的貿易出入貨簿,危害巨大而又隱蔽。
道光年間,鴉片走私導致白銀大量外流,進而致使國內流通市場白銀供不應求,銀價上揚,錢價下跌,物價的上升遠遠跟不上銀價上漲的速度,這必然加重了老百姓的納稅負擔。從鴉片戰爭前的四十年來看,1800年左右,白銀兌錢一千文不到,而到了1821年至1838年,白銀兌錢從一千二三百文到了一千六百餘文。老百姓的田賦仍舊按銅錢數繳納,這實際上變相增加了老百姓的稅負。
康乾盛世正是中國人口劇增的時期,由一億五千萬增加到了三億多;到了鹹豐年間太平天國內亂前,人口已經達到四億三千萬。(2)人口的劇增必然導致了資源有限、人地矛盾的突出,雖然有南美洲引進的馬鈴薯等新作物緩解一下人口的壓力,但由於生產方式長期得不到突破,國內經濟和老百姓都已經是疲睏不已。銀價的上漲則導致稅賦不能如期繳足,國內財政大為困窘‐‐這又導致一個惡性迴圈,官吏因為財政困難,往往會挖空心思的從體制外攫取財富,而老百姓必然成為他們盤剝的物件。
國困民窮,老百姓活得看不到希望,唯有革命造反。於是乎,白蓮教、太平天國、捻軍等揭竿而起,兵禍遍於中國,生靈塗炭,人民在戰火中或被殺戮、或者流離失所,十多年的國內戰亂,導致人口大量減少,這才為&ldo;同治中興&rdo;創造了條件。馬爾薩斯說,唯有瘟疫和戰爭才能大量減少人口,緩解資源的危機,中國晚清時期很不幸的充當了這個理論的實驗品。
但西方國家並沒有遵循馬爾薩斯的人口論,他們找到了新的方法,那就是殖民主義和工業革命。殖民主義把人口遷移到新的地區,特別是新大陸美洲和澳大利亞等地,既緩解了人口的壓力,又增加了國民的財富,何樂而不為?本來東南亞完全可能成為中國人的殖民地,但中國明清時期卻禁止移民,給了西方人很好的機會去控制東南亞‐‐新加坡算是碩果僅存的華人殖民地罷!
黃爵滋的奏摺,不過是揭開了鴉片的蓋子,透過鴉片貿易,卻可以看到帝國臨近死亡的影子。鴉片戰爭後,晚清近七十年的歷史,也是國人最為屈辱的時期,終於要來臨了。
這真是:
一紙奏摺說鴉片,驚破黃粱四百年。
莫道天朝有盛威,夷人檣櫓已爭先。
14、鴉片辯論賽和林則徐的誤判
黃爵滋的奏摺裡說洋人嚴禁其本國國民吸食鴉片,卻專誘他國,禍害別國百姓。事實是否真的如此呢?
樊美平先生曾經在2001年《書屋》第三期發表了一篇文章《天朝的崩潰與意識的困守》,對矛海建先生的著作《天朝的崩潰》做出評論,裡面就提到英國政府對鴉片貿易的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