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濤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李鴻章妥協求和思想的產生有其原因。客觀原因是清朝的虛弱,弱國無外交。梁啟超在《李鴻章傳》中說:&ldo;內治不修,則外交實無可辦之理。以中國今日之國勢,雖才十倍於李鴻章者,其對外之策,固不得不隱忍就於一時也。&rdo;第二,李鴻章的外交反映了清廷的需要。清朝抵禦列強的侵略,十之有九失敗。不答應列強的要求,不搖尾乞憐,清朝統治者就無法苟延殘喘。清王朝需要李鴻章這麼個對外妥協的人辦外交。第三、主觀原因是李鴻章對人民沒有信心,對列強的力量估計過高,他怕不滿足列強無厭之求就會招致戰爭,而一旦打起來中國一定失敗,一失敗又要割地賠款。
&ldo;以夷制夷&rdo;是李鴻章慣用的外交手段。同治十三年(1876)馬嘉理事件發生。為了入侵雲南,英國派柏朗率領近2百人由緬甸向雲南進發,英國駐北京使館職員馬嘉理到雲南邊境接應。出於憤慨,雲南人民打死了馬嘉理。英國駐華大使威妥瑪乘機提出幾項無理要求,其一是將雲南巡撫岑毓英提京審訊。李鴻章與威妥瑪於煙臺談判。李鴻章通知俄、德、美、法等國公使到煙臺幹預,迫使英國取消提京審訊雲南巡撫岑毓英的要求。李鴻章甲午戰後,為了讓日本退回透過《馬關條約》奪取的遼東半島,李鴻章利用俄、法、德三國干涉,也取得了預期結果。但是第二年四月二十二日他故技重演,企圖聯俄製日,透過與俄國簽訂的《中俄密約》對付日本,結果使俄國以借修鐵路為由兵不血刃地把勢力擴張到我東北。
&ldo;以夷制夷&rdo;不失為一種外交手段,但李鴻章始終把它當靈丹妙藥,把外交的希望寄託在強盜身上,不依靠本身的實力,太過於天真,無異於守株待兔、與虎謀皮。
李鴻章一生獲得清政府很多獎勵但也受過罰。甲午戰爭後期,光緒二十年(1894)十月二十六日旅順失守,李鴻章遭到革職留任、摘去頂戴處分。中法戰爭和中日戰爭後李鴻章被一些人斥為秦檜。然而清廷仍重用年過70的李鴻章。翌年二月,李鴻章赴日議和,十二月以專使赴俄祝賀俄皇加冕。簽訂中俄密約,赴英德法美諸國訪問。二十三年九月回京,在總理衙門行走,二十四年勘察黃河工程。清軍聯合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失敗後,李鴻章又擔任議和大臣。二十七年七月與聯軍簽訂《辛丑條約》,九月二十七日病逝,終年78歲。李鴻章把畢生的精力全部獻給了清朝。死後賜太傅,諡文忠。
左宗棠列傳
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湖南湘陰人。道光五年(1826),參加府試,獲第2名,十二年(1832)捐監生,參加鄉試,落選。因為道光皇帝要求再搜閱未被取中的&ldo;遺卷&rdo;,左宗棠有幸中式十八名舉人。此後參加3次會試,都沒有成功。回家後以教書為業並僱工種植。
十二年入贅周家,妻子周詒端。十七年,由於老師吳榮光之邀,任醴陵書院山長。頗有政績的兩江總督陶澍恰好請假回鄉省親,縣令借書院為行館,叫左宗棠寫副對聯,表示迎接。左宗棠聯曰:&ldo;春殿語從容,廿載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翹首公歸。&rdo;&ldo;春殿&rdo;本指御殿,這裡指道光帝。&ldo;家山&rdo;是家鄉,&ldo;印心石&rdo;是陶澍家中古石。《清稗類鈔&iddot;陶文毅知左文襄》:&ldo;印心者,文毅家有古石一,其形正方,名之月&l;印心石&r;,故文毅齋名即以印心石屋命之,召見時宣宗嘗從容詢及也。&rdo;
左宗棠年輕時代讀書,講究&ldo;經世致用&rdo;,研究輿地之學,對顧炎武的《天下郡過利病書》和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感興趣。道光十八年(1838),左宗棠與他所崇拜的兩江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