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濤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光緒帝發布御令,企圖形成自上而下的全國改良性運動,但遇到大多數地方頑固勢力尤其是慈禧太后的阻撓和破壞。兩江總督劉坤一、兩廣總督譚鍾麟根本不理睬御令籌辦之事,電旨催問,也置若罔聞。慈禧太后表面上同意變法,實際上想方設法摧殘變法。她發出懿旨,迫使光緒帝將變法中堅人物翁同龢革去其協辦大學士、戶部尚書職務,同時任命後黨重要人物榮祿為直隸總督,掌握兵權,又規定新任職的兩品以上的文武官員向她謝恩,目的是將帝黨之人拉過去。光緒帝作了針鋒相對的鬥爭。他革去了守舊、阻撓上書的懷塔布、許應揆等6名禮部堂官,任命了7名新堂官,其中4名是支援維新的。七月二十日,光緒帝又任命維新派重要人物江蘇候補知府譚嗣同、刑部候補主事劉光第、內閣候補侍讀楊銳、內閣候補中書林旭擔任四品銜章京,處理新政事宜。慈禧太后決意破壞變法,發動政變。他叫榮祿調兵遣將,光緒皇帝的生父醇親王奕、生母葉赫那拉氏聶士成部駐天津陳家溝,董福祥部駐北京長辛店。翰林院編修李盛鐸奏請光緒帝奉慈禧太后去天津閱兵,以乘機脅迫光緒帝讓位。七月三十日,光緒帝密詔楊銳,告以危局,命與林旭、劉光弟、譚嗣同等速議對策。鑑於光緒帝處境危險,譚嗣同於八月三日夜訪在天津訓練新軍的袁世凱,要求他舉兵殺榮祿,圍頤和園以救光緒帝。袁世凱慨然應允,但當晚就密報榮祿。不知情的光緒帝於八月五日還召見袁世凱,袁世凱建議他召張之洞襄助。
八月四日,康有為訪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請英國公使相助,光緒寫字像未應允。
八月六日,政變發生。光緒帝被囚於瀛臺,慈禧太后第三次訓政。康有為、梁啟超逃往國外,張蔭桓戍邊,徐致靖永禁,楊深秀、楊銳、林旭、劉光第、譚嗣同、康廣仁(康有為之弟)處斬。維新舉措,除京師大學堂外,全部廢除,戊戌變法失敗。慈禧太后立端郡王載漪之子載為&ldo;大阿哥&rdo;,以取代光緒。由於得不到列強支援,企圖失敗。
光緒帝支援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實行的戊戌變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資產階級改良運動,目的正確,時間不長,雖敗猶榮。光緒帝是晚清最有見識,並且能為國家利益不顧個人安危的皇帝,他的名字與這場運動青史永垂。
光緒帝在位的第三階段基本是在囚禁中度過的。囚禁瀛臺的光緒帝面色蒼白,神經極度衰弱。抑鬱,常患遺洩、頭疼、發熱,脊骨痛,無胃口,腰部有病,尿中有蛋白質。肺部不好,似有癆病。二十六年八國聯軍進攻中國時,光緒帝曾參加決定是否向八國聯軍宣戰的御前會議。他主和,這是基於敵我雙方力量對比懸殊而做出的正確選擇。慈禧太后感情用事,草率決定宣戰,終於失敗。聯軍打到北京,慈禧太后於九月四日挾光緒帝逃往西安,《辛丑條約》簽訂後返回北京。
二十七年十月二十日,載被撤去大阿哥稱號出宮。光緒帝帝位保住了,但形同木偶,臣工奏對,不發一言。有時慈禧太后示意要他表態,也不過一兩句罷了。
光緒帝囚禁瀛臺到他死前發生的大事有:義和團與清軍勇鬥八國聯軍,《辛丑條約》簽訂,慈禧太后實行新政,日俄戰爭爆發,革命黨發動起義(萍、瀏、醴武裝起義,七女湖起義、安慶起義、紹興起義、欽廉防起義等)等。
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光緒帝病故,終年37歲,葬河北永寧山崇陵,廟號德宗,諡&ldo;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經文緯武仁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rdo;,簡稱景皇帝。
清宣統帝溥儀
從清朝到中華民國 從皇帝到普通公民
宣統帝(1906-1967),全名愛新覺羅&iddot;溥儀,字浩然,筆名植蓮,英文名亨利(henry)。宣統帝是清朝最後一個傀儡皇帝,光緒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