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部分 (第4/5頁)
津鴻一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妹在城中看到了無處不在的皮肉交易,各種各樣的暴力事件,甚至隱隱約約的食人行為。
這些場面看得場內的愛爾蘭人如坐針氈,因為這不但完全違背了天主教的教義,而且他們知道電影裡面的這些“惡徒”就是他們老祖宗。
明白了嗎,正是這兩個原因促使袁大師他們才需要“柔化”來著。
本來熱熱鬧鬧的會場重新安靜了下來。
法雷爾三姐妹還有她們同村一行人互相照顧著,總算堅持到了濟貧院門口。
他們發現此時的濟貧院門口早就排起了長隊,要知道當時整個愛爾蘭的救濟系統最多可以容納10萬人。
而此時愛爾蘭救濟系統已經接到了倫敦的命令,只招收健康的年輕女孩。
所以這裡又來了一段非常催淚的“生離”橋段,三姐妹以外的幾位女孩子不得不和她們的父母兄弟甚至愛人告別了。
其實,這一路上一直有兩位年輕人在幫助法雷爾三姐妹,看得出來他們與大姐、二姐之間略有情愫,不過這個時候愛情實在是太奢侈了。
就這樣,村中的女孩子們進入了濟貧院。
看過《霧都孤兒》和《悲慘世界》就知道十九世紀的濟貧院有多可怕了,更何況這還是愛爾蘭大饑荒時期的濟貧院。
不過我們的袁大師為了讓觀眾們喘上一口氣,這段相比之下顯得比較溫馨和輕鬆。
比如女孩子們被剃了一個短髮而抿嘴偷樂。
比如她們狼吞虎嚥的吃相。
比如大姐給其他女孩子講故事。
比如她們合夥捉弄惡毒卻有愚蠢的嬤嬤……
總之,這些苦中作樂又展現少女俏皮可愛的場景讓觀眾席上發出了輕輕的笑聲。
然後,出發的日子到了。
第一批的“饑荒孤女”們被帶到了碼頭,登上了開往澳大利亞的帆船。
這個場景實際上是嚴格地按照史實。歷史上每一批次的三艘船都搭載有700位女孩子。大衛…格里菲斯也真的找了三艘真正的帆船和700位女孩子來拍攝這個場景。
當然啦,比起《黨同伐異》裡面為了拍攝征伐巴比倫的波斯大軍行軍場面找了一萬五千名群眾演員,這也算不了什麼了。
不過即便如此,這個場景也是相當滴壯觀。
這些帆船都經過了一定改裝,又加上袁大師的“後期製作”,看上去都如同史前的海洋巨獸,張開了大嘴吞下了這些可憐的女孩。
接著就是遠洋航行了。
實際上,饑荒孤女們要比同一時期去往美利堅同胞幸運得多得多得多。
別看愛爾蘭到美利堅只用橫渡一個大西洋,但是由於這些貧民根本就沒有什麼錢,因此他們只能乘坐最廉價的船隻。這種船隻條件極差,只給乘客們提供少量的水、食物和空間,乘客們的死亡率往往高達30%!
而此時英國往澳大利亞運送犯人的經驗相當豐富,畢竟他們從1788年開始搞了將近半個多世紀。
另外平心而論,英國政府在十九世紀絕對是出類拔萃的。這是一個純粹的政府行為,受到了愛爾蘭濟貧法委員會、倫敦殖民地土地和移民委員會和澳大利亞當局等政府機構的密切監管。
所以雖然去往澳大利亞遙遠得多,但是孤女們在遠航中的死亡率不到百分之一。
但是,但是,但是,這部片子可是出自袁燕倏的手筆,他怎麼可能給英國佬說好話?
因此我們的袁大師開始豪快地發起了便當。
身處潮溼、逼仄、黑暗、顛簸的艙室之中,本來就體弱的饑荒孤女紛紛死去。每一天都要進行好多次的海葬。
看到這些青春少女被無情的大海所吞噬,場內響起了輕輕的抽泣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