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 之十六:交換 (第1/3頁)
謝大海429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一支40毫米火箭筒和一門107毫米火箭炮擺在蘇軍顧問團眼前,參加的除了劉鈞外,還有志願軍部隊的代表。
劉鈞提出的用這兩款武器與蘇軍交換的建議,在內部引起了爭論;有的首長說好不容易自己研製出這樣的大殺器,沒道理賣給別人;也有的首長說,這兩款武器不是什麼高科技的東西,別人拿去研究,很快就可以仿製,還不如用它換一些我們急需的裝備。
最後的意見是:這兩款武器出現在戰場上,蘇軍不可能不看到,如果他們高層提出要求,我們不可能不答應,還不如主動與他們接洽。
這個事既然是劉鈞提出來的,上級就讓他負責跟蘇軍談判,部隊派出人員參加。
法捷耶夫嚥了一下口水,眼前的這支火箭筒,有點類似國內的RPG-2,但是又有點不像。而107毫米火箭炮,短小精悍,黑幽幽的炮身,上下迸發著一種強大的氣息。
一名志願軍戰士用臥姿和立姿給他們演示了這支40毫米火箭筒的發射。
“嗖”的一聲,聲音不大,長長的炮彈拖著尾焰飛出炮管,以肉眼可見的速度飛向靶位,那是一塊200毫米厚的均質鋼板。
“轟”的一聲,標靶被淹沒在爆炸的濃煙和火光當中。
很快,他們將這塊鋼板吊了過來。
只見正面一個圓孔,而後面則有溶化的金屬溶液,可以想象,當這枚穿甲彈打穿鋼板時,形成的金屬溶液噴向坦克艙內是一個怎麼樣的情景。
這可是200毫米的均質鋼板呀。
既輕便,又容易操作,雙人單人都可以,一個士兵可以背4發炮彈滿山跑。
顧問團的人員基本是軍事專家,一眼就可以看出這款火箭筒的特別之處,特別是它的穿甲彈可以打穿現世所有坦克的正面裝甲,軍事價值不可估量。
現在世界上只有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兩國都有海量的裝甲部隊,想到對方的鋼鐵洪流,大家都在拼命找對付的辦法。
這款單兵火箭筒,出現的不正是時候嗎?
而那門107毫米火箭炮,雖然只試射了一枚火箭彈,但可以想象這12管火箭炮彈同時發射的恐怖火力輸出,最重要的是,由於它可以拆卸,分解後幾名士兵就可以扛著行軍,機動性強,走哪打哪。
這個時候蘇軍的BM-13型16管132毫米火箭炮,也就是後來稱為“喀秋莎”的火箭炮,還必須由一輛吉斯151運載車輛負責運輸,這就註定必須依靠公路才行。
而107毫米火箭炮,一個班計程車兵把拆開的部件背在身上,跑到一座山頭,組裝好之後,對準目標一陣火力輸出,12枚107毫米炮彈,相當一個炮兵營的火力將整個目標覆蓋、
發射完之後,十分鐘不到,發射現場撤得乾乾淨淨。
這設計的人真是天才。
“劉參謀,這是你們設計製作的?”
“這是由我們國內兵工廠設計製作的。”
“能不能把這兩款圖紙提供給我們?”法捷耶夫試探地問。
“上校先生,這個我可做不了主,不過我聽說這兩款武器是國內兵工廠設計人員花了好幾年功夫才設計出來的,消耗了許多人力物力。”
傻瓜都聽出劉鈞的意思,提供圖紙可以商量,但不能免費。
“劉參謀,畢竟我們蘇聯給你們提供了那麼多的武器彈藥,這點事情可不可以商量?”
劉鈞心想,當年蘇聯老大哥提供的武器裝備並不是全部免費的。二戰結束後,蘇軍龐大的軍火倉庫堆滿了繳獲的武器和那些年來加足馬力生產的武器彈藥,還有退役下來的武器彈藥。這恐怖的存量,再打一場世界大戰都用不完。
現在戰爭結束了,這些武器在倉庫裡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