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頁 (第1/2頁)
高拙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下了城樓,小西行長若有所思地向住所走去,或許是被主上的鬱悶所感染,身後十幾名親隨武士默不作聲地跟在後面,一個個臉色都是陰沉沉的。突然,城樓上傳來一聲叫喊:&ldo;快看,有十幾個人向這裡來了,啊,他們打的是大明的旗幟!&rdo;聽到驚叫聲,小西行長和武士們精神為之一振,又返身回到城頭。
&ldo;是明朝的使者啊,他們一定帶來了議和的訊息,快開啟城門,迎接使者!&rdo;小西行長看得明白,一邊下城,一邊舉起右手高喝道。
城門吱呀呀地開啟,十幾名騎士緩緩入城,下了馬。小西行長帶著通譯上前,這通譯是旅居朝鮮的日本人,明使帶的通譯是朝鮮人,小西行長本人早年到朝鮮經營藥材的時候,也學過朝語,只不過在這種正式場合,做為日方主將,還是要說本國話的。雙方的交談是這樣的:小西行長說日本話,明使說中國話;日本通譯把日本話譯成朝語給明使帶來的朝鮮通譯,然後朝鮮通譯再翻成中國話,往來顛倒。雖然麻煩,可交流倒也勉強可以進行。
明使被迎進官邸,小西行長見這明使不是先前的沈惟敬,心中有些沒底,試探著問道:&ldo;請教閣下貴姓,沈將軍這次怎麼沒來?&rdo;
&ldo;下官吳和,沈將軍麼,正陪同朝廷來的正使在後面,已經到達離平壤不遠的順安城了。這次朝廷派來的是禮部尚書李如松大人,正式和貴軍洽談議和事宜。&rdo;
&ldo;呵呵,這真是太好了!&rdo;小西行長放下心來,高興地道,&ldo;其實麼,我軍入朝,只不過是因為朝鮮國王素來對我天皇不敬,這次略作懲罰而已。既然大明朝派使說和,我們也不能得理不讓人,我當面復天皇陛下,儘量說動兩國罷兵修好。&rdo;
吳和連連點頭,笑道:&ldo;如此正好,本來麼我朝是要派大軍前來的,幸好沈惟敬將軍極力遊說,方知不過是一場誤會。這動刀動槍的,說來容易,真打起來,又死人又費錢,難道當真要打麼?還是和為貴啊。&rdo;
&ldo;正是正是。&rdo;小西行長連連點頭。
這吳和其實真名叫李寧,是李如松帳下的參將,頗有膽氣,別人畏難不願前來,他一聽有重賞,偏偏要搶著來,只不過膽氣雖有,咬文嚼字的水平實在有限。小西行長本是個精細人,若是和他本國人交談,或許可以察顏觀色,話語試探,以辨真偽。可是畢竟他不通中國話,又不懂中國事故,只聽通譯傳聲,雖然聽得彆扭,卻只當是中華大國的人物就是這般說話,或是翻譯人員的水平有限,並無他想。否則不用說別的,單聽他這名字叫吳和(無和),就該心中生疑,明白幾分。況且大明禮部尚書這樣的高官,又怎麼會親自前來談和。
和李寧那方也是一樣,小西雖然是大將,卻並無資格面見天皇,所謂面復天皇云云,顯然是搪塞敷衍之詞。二人寒暄一陣,其實都不怎麼明白對方說的是什麼,只是說清楚了一件事,就是談和成功了,明朝大臣已經來朝鮮簽定和約了。
眼看天色將晚,小西行長心情正佳,命擺上宴來,歌舞伎助興,與李寧把酒言歡,陪座的大村純忠、內藤如安等日本武將們也非常地高興,攻入朝鮮已經大半年,水土不服、糧草不濟、不間斷的作戰,他們早已厭倦。如果真的言和,不用和強大的中國開戰,或許就可以早些回去和妻子家人團聚,這該多麼好啊。
小西行長借著酒勁,笑著對李寧道:&ldo;吳大人,如果沈大人也來就好了,你不知道,我們是多麼的投緣。當初他來時,我可是用八抬大橋把他迎進城的,這也可以說明,我對貴國的尊重和敬仰。其實日本和貴國之間的良好關係源遠流長,我對中土是嚮往已久了啊,如果有機會,真想到貴國去做生意,做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