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成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與此同時,李立平教授也翻開論文,開始認真閱讀。
“【哥吉拉】的出現是意外,但它巨大的破壞力,無與倫比的壓迫感,這些對於熱衷於戰爭野心家的吸引力是致命的,他們會全力研究巨獸生物,製造生物武器,讓未來的戰爭演變成人類與怪獸的戰爭”
“如何應對戰爭怪獸,三年前米國和【哥吉拉】戰鬥告訴我們,常規武器打擊效果微乎其微,而核彈的破壞力太強,對地球生態造成不可逆轉的影響。所以想要對付巨獸,最好的辦法是打造自己的“怪獸”,那就是鋼鐵機甲”
瀏覽到這裡,李立平不得不佩服論文作者的遠見性,因為最近他聽到風聲,米國正在秘密研究這類放大動物基因突變機率的藥劑,這不正是論文裡提到的生物武器嗎?
和李立平教授相比,蔣衛國知道的更多,並且毫無保留用此反駁秦然。
“確實,其他國家很重視生物基因工程方面的研究,或者說,全世界每個國家都很重視,也包括我們國家。既然如此,為什麼不製造出同樣的生物武器去對付敵人的生物武器呢?別人製造出一頭【哥吉拉】,我們也製造出一頭【哥吉拉】,誰也佔不到便宜。”
“不不不!”秦然接連否決,“生物武器相比於機械武器,其主要缺點有四。”
“其一,不可控因素太多,很可能遭到反噬,畢竟怪獸是有大腦的,它們不可能一直受人類控制。”
“其二,成本太高,培養成本和培養時間且不說,怪獸成年後,每天的吃喝都是一筆天文數字。”
“其三,溝通困難,怪獸畢竟不是人類,它門和人無法語言溝通,因為這一點,我們無法完整的傳遞給它戰略目標,不可能實現精準打擊。”
“其四,戰鬥模式單一,且戰鬥損傷無法修復。怪獸的戰鬥方式無非就那幾種,總不可能給它們戴上頭盔,配上重劍,而且如果戰鬥中斷手斷腳,也不可能重新長出來。相比而言,機甲的可塑性更高。”
蔣衛國聽了,點點頭,隨即又笑了笑,“機甲的缺點也不少,而且據我瞭解,目前機甲技術方面也不夠成熟,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你肯定比我更清楚。”
“是!”秦然也不否認,“機甲確實存在不少的缺點,但這些缺點可以一步步去完善,而技術方面的不成熟,主要體現在三個技術難點。”
水木大學,李立平教授此時翻開論文第二頁,相對於第一頁作者對未來的戰爭形勢的構想,第二頁中開始詮釋戰爭機甲的設想,同時提出了當時建造機甲的三個主要的技術難點。
“一,動力供應,普通的動力系統無法帶動幾千上萬噸的機器,必須使用可控核聚變為動力才能成功,而大型可控核聚變反應堆技術卻不成熟。
二,神經連線技術,如果使用常規的數控系統去操作機甲,那麼機甲的實戰性會大打折扣,必須將機甲和駕駛員進行神經連線,讓機甲成為駕駛員神經感知的一部分,這樣才能更好的發揮機甲的戰鬥力。
三,機械延遲,機甲從本質上來說,它仍然是一臺機器,一臺由各個分佈零件組合的機器,機器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延遲,一是資訊傳遞上的延遲,二是動能傳遞上的延遲。資訊傳遞延遲可以忽略不計,但動能傳遞的延遲卻會讓機甲的動作嚴重滯後。”
看到這裡,李立平蔚然一嘆,他清楚,除了這三個主要技術難點,機甲建造還有很多需要克服的技術專案,只是論文上面沒有一一陳述罷了。即便只是三個主要的技術難點,拿到十年後的今天,也沒能攻克。
“要將機械和怪獸關聯,這個想法或許真的是異想天開了!”李立平自嘲道。
當然,聽完秦然講述的蔣衛國不會這麼認為。
“這三個難點你是怎麼攻克的?介意和我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