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頁 (第2/3頁)
豐一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滿的句號。
浙江省桐鄉市&ldo;豐子愷研究會&rdo;會長葉瑜蓀在2005年的&ldo;豐子愷研究國際學術會議&rdo;上發表一篇題為《略談&ldo;緣緣堂續筆&rdo;在豐子愷散文中的地位》,對《續筆》的評價甚高,把它稱為豐子愷散文&ldo;皇冠&rdo;上的&ldo;明珠&rdo;。瑜蓀認為:&ldo;他能&l;身披忍辱甲,手提智慧劍&r;去看透這群魔亂舞的世道,真是進入了寵辱不驚的心態&rdo;。又說他:&ldo;得太史公、蒲留仙筆法之精髓,他將夾敘夾議的手法運用得如身使臂,得心應手,左右逢源。議理的嚴密透徹,韻味的深長雋永,文風的平易自然,都已達到無以復加的地步。&rdo;
作家林斤瀾在重讀了我爸爸的散文後,於2004年4月重訪緣緣堂時,特別稱頌《續筆》中《塘棲》一文。據張振剛先生當年6月28日在《嘉興日報&iddot;桐鄉版》上所寫的《他滿不在乎‐‐‐聽林斤瀾談散文》一文中引用林斤瀾先生的話說:
上個世紀前五十年,中國的散文除了周作人,應當是豐子愷。魯迅的散文當然好,但他的成就應算在小說上。茅盾也是。不過,豐子愷要沒有晚年寫的《緣緣堂續筆》三十餘篇,那他在散文上的成就也許就排不上第二。他寫的《塘棲》好似沒有結構,漫不經心,實則精心構思,匠心獨運。歷來文章講究虛實;豐子愷的可貴處是,實者虛寫,虛者實寫,將實來作鋪墊,在虛處鋪陳,使文章進入哲學的深度。比如他寫到著名的塘棲枇杷,說在船裡吃枇杷是一件快適的事。吃枇杷要剝皮,要出核,把手弄髒,把桌子弄髒。吃好之後必須收拾桌子,洗手,實在麻煩。船裡吃枇杷就沒有這種麻煩。靠在船視窗吃,皮和核都丟在河裡,吃好之後在河裡洗手。又寫坐船逢天雨,在別處是不快的,在塘棲卻別有趣味,因為岸上&ldo;淋不著&rdo;,絕不妨礙你上岸,有一種詩趣。因而使人聯想起古人歌頌江南的佳句:&ldo;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rdo;稱江南佳麗地,塘棲是代表。說他謝絕二十世紀的文明產物火車,不惜工本地坐客船去杭州,實在並非頑固。
林斤瀾先生說,他一遍兩遍三遍四遍地讀《塘棲》,不知讀了多少遍,已讀得口齒生香。……
難得這位老作家如此欣賞我父親在晨曦中昏暗的燈光下寫出的這篇文章。
1971年,爸爸還翻譯了由日本湯次了榮加以闡述的《大乘起信論新釋》。在&ldo;文革&rdo;時期譯這本書,比起譯三個物語來,可謂&ldo;背時&rdo;。但這也是緣分所在。抄家時,日文書都沒有抄走。如果造反派知道這是一本佛教書,一定不會給爸爸留下來。可是他們哪裡懂什麼&ldo;大乘&rdo;,或許還以為是一本數學書呢。
爸爸譯畢後,還寫了一篇序。全文如下:
譯者小序
大乘起信論乃學習大乘佛教之啟蒙書。古來佛教徒藉此啟蒙而歸依三寶者甚多。但文理深奧,一般人不易盡解。日本佛學家湯次了榮氏有鑑於此,將此書逐段譯為近代文,又詳加解說,對讀者助益甚多。今將日文書譯為中文字,以廣流傳,亦宏法之一助也。譯者擱筆後附記,時一九六六年初夏。
這短短几行文字末了的&ldo;一九六六年初夏&rdo;這日期,用心良苦。有一天我起得早了點,看見爸爸似乎在結束那譯稿,我就問他:
&ldo;爸爸,你譯出這本書來打算怎麼樣?&rdo;&ldo;今後有便人時帶交廣洽法師儲存。&rdo;
&ldo;唉,你還要讓人帶出去!新加坡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