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頁 (第1/3頁)
心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桓惠王元年(前272),韓軍進攻燕國。九年,秦軍攻佔了韓國的陘城,並在汾水旁築城。十年,秦軍在太行山進擊韓軍,韓國的上黨郡守獻出上黨郡投降趙國。十七年,秦軍攻佔韓國的陽城、負黍。二十四年,秦軍攻佔韓國的城皋、滎陽。二十六年,秦軍全部攻佔了韓國的上黨地區。二十九年,秦軍攻下韓國的十三座城。
三十四年,桓惠王去世,他的兒子韓王安即位。韓王安五年(前234),秦國進攻韓國,韓國形勢危急,派韓非出使秦國,秦國把韓非留下,後來就把他殺了。九年,秦軍俘虜了韓王安,韓國領土全部歸屬秦國,設定為潁川郡。韓國終於滅亡。
西地雄主秦國
春秋時期,秦國的穆公勵精圖治,成為五霸之一。而穆公之後的一段時間,頻繁更換君主,君臣關係也不協調,所以與他國徵戰不多。從獻公開始後的秦王,如孝公、惠文王、昭襄王等,都能廣招賢才,並且知人善任,從而使秦國逐漸強大起來,並最終滅了六國,統一了全國。
穆公去世後,兒子康公即位。經過共公、桓公、景公、哀公、夷公、惠公、悼公,傳到厲共公繼位。厲共公三十四年(前443),發生了日食。這時已經進入了戰國時期。厲共公去世後,他的兒子躁公繼位。又經過五代,獻公即位。因為頻繁更換君主,秦國無暇顧及徵戰。在這期間,秦國的河西的土地被晉國奪去了不少。
走向強盛的秦國
秦統一的預言
獻公即位後,首先廢止了殉葬的制度。然後他安定邊境,並遷都櫟陽。四年正月庚寅日,孝公出生。十一年(前374),周朝太史簷(dān,擔),拜見獻公說: &ldo;周與秦本來是合在一起的,後來秦分了出去,分開五百年後又合在一起,合在一起十七年後,將會有稱霸統一天下的人出現。&rdo;十六年(前369),桃樹冬天開了花。十八年(前367),櫟陽上空下了黃金雨。二十一年(前364),秦軍與魏國在石門交戰,殺了魏兵六萬人,天子送來繡有花紋的禮服祝賀。二十四年(前361),獻公去世,兒子孝公繼位,這時孝公已經二十一歲了。
孝公的改革
孝公即位時天下的形勢是:黃河和殽山以東有六個強國,秦孝公與齊威王、楚宣王、魏惠王、燕悼侯、韓哀侯、趙成侯並立。淮河、泗水之間有十多個小國。而楚國、魏國與秦國接壤。魏國為了抵禦他國,正在修築長城,長城從鄭縣築起,沿洛河北上,北邊據有上郡之地。楚國的土地則從漢中往南,據有巴郡、黔中。此時的周王室愈加衰微,諸侯之間用武力相征伐,彼此爭殺吞併。因為秦國地處偏僻的雍州,不參加中原各國諸侯的盟會,所以諸侯們象對待夷狄一樣對待秦國。
孝公於是廣施恩德,救濟孤寡,招募戰士,明確了論功行賞的法令,並向全國發布招募賢士的通告,希望可以重修穆公的政令。衛鞅聽說了,就來求見孝公。三年(前359),衛鞅勸說孝公實行變法,鼓勵人口增殖,重農抑商,廢除世卿世祿制度,獎勵軍功,編制戶口,實行連坐之法,。孝公認為這個辦法很好。但甘龍、杜摯等人不同意,雙方為此而爭辯起來。最後孝公採用了衛鞅的新法,百姓對此抱怨不休;但是過了三年,百姓反而覺得適應了。於是孝公任命衛鞅擔任左庶長。此事記載在《史記?商君列傳》裡。
十二年(前350),衛鞅修造鹹陽城,築起了公佈法令的門闕,秦國因此遷都到鹹陽。並把各個小鄉小村合併為大縣,每縣設縣令一人,全國共有四十一個縣。開闢田地,廢除了井田制下的縱橫交錯的田埂。這時秦國東邊的地界已經越過了洛水。十四年(前348),開始制定新的賦稅制度。十九年(前 343),天子賜予霸主稱號。二十年(前342),諸侯都來祝賀。秦國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