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頁 (第1/2頁)
[美]傑克·威澤弗德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忽必烈擁有波斯和伊拉克的農場,還有成群的駱駝、馬匹、綿羊和山羊。一隊傳教士穿梭於帝國,到一地去檢查貨物,到另一地去核實帳目。當中國的蒙古朝廷送給波斯瓷器和藥物時,波斯的蒙古人要為其中國親屬提供香料、鋼鐵、寶石、珍珠和紡織品。作為蒐集運送貨物的回報,中國的蒙古人可以得到這匹貨物的四分之三;不過,他們要輸出相等數量的貨物給其他地區的同胞。忽必烈汗引進波斯的翻譯人員和醫生,還有一萬俄羅斯士兵,他們是用來墾殖首都以北的土地的,這些俄羅斯人呆在那裡成了永久居民,他們的活動一直記錄在中國的官方史書中,直到1339年最後一次被提及。
儘管家族各系之間為爭奪大汗之位而產生政治分歧,但是經濟和商業系統繼續正常運作,只有短暫的中止或因零星的衝突而走了彎路。有時甚至在戰爭期間,對抗的雙方也允許貨物的流通。窩闊臺汗的孫子海都,是中部草原的統治者,他經常反叛其堂弟忽必烈,儘管如此,海都也仍舊擁有中國南京周圍的大量工匠和農夫。在反忽必烈汗大會期間,海都要求運回他在南京的貨物,可能是出於交換,海都允許忽必烈從草原部落索取屬於海都的馬匹和其他貨物。蒙古帝國的政治版圖主要分成四個部分‐‐中國、莫臥里斯坦、波斯和俄羅斯,這絲毫沒有減少他們相互之間的貨物需求。如果有什麼區別的話,那就是,政治分裂反而增強了他們維持古老的財產共有制度的願望。假如一個汗拒絕把他人的份額交給其他家族成員,那麼,其他人也將拒絕把各自境內屬於他的份額送給他。共有的經濟權益遠勝於政治紛爭。
經常性的財產分配活動逐漸使蒙古的戰爭線路變成了商業大動脈。透過不斷擴大的蒙古驛站系統‐‐&ldo;奧託&rdo;(ortoo)或&ldo;牙木&rdo;(ya),馬隊或駝隊把各種訊息、人員和貨物從蒙古送到越南,或從朝鮮半島送到波斯。隨著貨運的增長,蒙古當局試圖找到比舊有傳統路線更迅速更便利的路線。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忽必烈汗於1281年發起一次重大的探險活動,以查明黃河(蒙古人稱之為&ldo;黑河&rdo;)的源頭並繪製成圖,學者再用這些資訊製成一幅詳細的黃河地圖。探險隊開發出一條從內地通往西藏的線路,蒙古人以此將西藏和喜馬拉雅地區納入其郵路系統。在蒙古時代,這些新線路使西藏與中國內地在商業、宗教和政治上的聯絡空前加強,遠遠超過西藏與其他地區的聯絡。
在軍事戰爭期間,蒙古官員總是竭盡全力去尋找關於敵人營地或城市的精確地圖、地圖集和其他地理書。在忽必烈統治下,學者綜閤中國、阿拉伯和希臘的地理學知識,創立聞名於世的、最精密的繪圖法。忽必烈汗引進很多阿拉伯地理學者,如著名的札馬剌丁,在這些人的影響下,工匠們於1267年為忽必烈製造出地球儀,上面繪有歐洲和非洲,還有亞洲及相鄰的太平洋島嶼。
儘管最初的商業路線是透過軍事征服戰爭開闢的,然而不久人們發現,雖然軍隊依靠戰馬可以在陸地上快速穿梭,但數量巨大的貨物還是以水運為便。蒙古人拓寬延伸大運河,使它連線黃河與長江,以便更遠、更有效地把穀物和其他農產品運往北方地區。他們將中國的工程技術應用於新環境,在全國建造水利設施。在雲南,蒙古地方官修建十幾個與溝渠相連的堤壩和水庫,它們一直保留到現代。
對日本和爪哇用兵的失利,促使蒙古人更多地關注造船業,在他們的軍事努力失敗時,他們就把這些知識用於和平的商業目的。忽必烈汗作出戰略性的決定:主要用船把貨物運進他的帝國,因為他意識到,水路運輸依靠風和水流,所以成本低,更有效率,相比之下,陸路運輸依靠人力和畜力,他們需要不停地餵養,而且速度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