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逑/幾字微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圖中,也把臺灣分為三個島。把臺灣分成三部分,說明對臺灣的認識在加深。直接描述臺灣情況的是在三國時期。三國鼎立時期,東吳位於江南,管轄範圍包括會稽和東南沿海地區。東吳和海外的關係較為密切。《三國志》中談及在孫權黃龍2年(230年)派軍隊出海遠徵夷洲。不少學者認為&ldo;夷洲&rdo;就是臺灣。三國東吳臨海郡太守沈瑩可以稱之為最早的臺灣學者,在他的《臨海水土志》對當時被稱為&ldo;夷洲&rdo;的臺灣情況有著專門記載,只是此書已經流失,主要內容記載在《太平御覽》之中。從所記內容來看,這是當時最完整的關於臺灣的文字資料。當然也有人說此時的&ldo;夷洲&rdo;就是廣東或海南某地,但是從方位、氣候、地形、古蹟、物產、習俗等方面考證,應該是指臺灣。透過《臨海水土志》,使得遠離臺灣海峽的許多內地人,知道了儘管是有限的、但是極為難得的臺灣的具體情況。頗有大志的隋煬帝,施政並無多少值得誇耀的紀錄,但對外對內徵戰卻有特殊的喜好,當然也對早有前朝前代所關注的臺灣起兵。據《隋書&iddot;東夷傳》所載,隋煬帝曾於大業6年(610年)發動遠徵琉求之戰。&ldo;琉求&rdo;是何處?歷來爭議較大。但絕大部分學者都認為&ldo;琉求&rdo;即為臺灣,而非日本琉球。不管如何,隋代對臺灣已經相當瞭解。在《宋史&iddot;外國列傳》中則明確記載,琉求國在泉州之東,有海島稱&ldo;澎湖&rdo;,煙火相望。趙汝適的《諸蕃志》中也有類似的記載,當然所記內容不詳細。對於臺灣的名稱,有不少人進行過研究。臺灣政治名人連戰出生於當地世家,他的祖父即為著名歷史學家連橫。連橫在代表作《臺灣通史》中說,&ldo;臺灣原名&l;埋冤&r;,為漳泉人所號。&rdo;因為明代時期的閩南人歷盡艱辛到達臺灣後,因水土不服和勞累困苦,病死者眾多,死後連屍骨都無法運回故鄉,&ldo;故以&l;埋冤&r;名之。&rdo;因為&ldo;埋冤&rdo;不吉利,而閩南話&ldo;埋冤&rdo;又與&ldo;臺灣&rdo;同音,所以易名為&ldo;臺灣&rdo;。這種分析不無道理,因為移民確實有過令人難以忘懷的痛苦經歷。但是,連橫先生的結論也有牽強附會之處,因為同音的字很多,為什麼用&ldo;臺灣&rdo;代替&ldo;埋冤&rdo;?&ldo;埋冤&rdo;不吉利,&ldo;臺灣&rdo;吉利又表現在什麼地方呢?&ldo;臺灣&rdo;名稱的由來並非如此。臺南是臺灣最早開發的地區,因此對臺灣的稱呼最初起於對臺南地區的稱呼。最初在臺南一帶居住的拉雅族,在介紹臺灣時稱為&ldo;tayan&rdo;或&ldo;tai-an&rdo;,荷蘭人拼為&ldo;taioan&rdo;,從大陸來的移民則讀作&ldo;tai-oan&rdo;。因此,由於讀音不同,在臺南一帶稱為&ldo;臺員&rdo;、&ldo;大員&rdo;、&ldo;大圓&rdo;、&ldo;大灣&rdo;、&ldo;大冤&rdo;。以後由閩南話的&ldo;臺員&rdo;轉音為&ldo;臺灣&rdo;,所指地區也由臺南一地擴及整個臺灣地區。自明代起,&ldo;臺灣&rdo;之名正式流行。在明代閩人周嬰所著《遠遊篇&iddot;東蕃記》中,以&ldo;臺員&rdo;稱臺灣。在明代萬曆年間(1573至1619年),在朝廷公文中出現&ldo;臺灣&rdo;。清代張眉的《瀛濡百詠》一書指出:周嬰把臺灣稱為&ldo;臺員&rdo;,&ldo;這是閩南語所造成的錯誤,從此臺灣之名始進入中土。&rdo;&ldo;臺灣&rdo;名稱由此而來,應該是比較客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