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九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一些重要的人物,例如政治、宗教領袖,會用水晶棺,供人瞻仰,很多人以死後能得一副上好棺木為最大幸事,傳統上自然非常重視棺槨,並以此作身份象徵。
周禮規定王─三槨兩棺;諸侯─二槨兩棺;卿─一槨兩棺;士─一槨一棺;庶人─一棺無槨或無棺無槨,可見古代槨是身份象徵。
所謂槨,就是棺外套的大棺,所以人們往往棺槨並稱。
棺的出現,同樣是為了更長時間地保護屍體的需要,不僅要有棺,而且棺之外還要層層套疊。
棺外所套的大棺稱為槨,棺內所嵌的小棺稱為櫘,貼身之棺又稱為櫬。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棺槨,裡面我估計應該還有兩層,看這個墓的架勢,應該不會錯。
棺槨制度最完成的時代,就是商周的時候了,這時候的棺槨是絕對要遵循周禮的,而到了明清的時候,女子死後就比較尷尬了。
明清時候的棺木有個風俗。就是如果死的是家中未出嫁的女子。那麼家中再顯貴。也會不加任何陪葬品。
因為在明清的時候。未出嫁的女子死亡都被看成是一種侮辱。所以家中都是簡單埋葬。棺木頭部鑲嵌銅鏡。一方面是鎮住女子的靈魂。一方面是一種習俗。避免其他孤魂野鬼來到棺木中玷汙清白的小姐。
夭折的小孩子還不是成人,有的地方時用匣子裝著,不放過夜就埋了,也有的地方,就直接裝進甕裡面,就跟我們前面在上官婉兒那個墓室裡面看到的兩個一樣。
其實甕棺葬,才是喪葬文化的鼻祖,早在石器時代,氏族中的人死後,就會在公共墓地裡面挖一個豎著的穴來埋了。
後來是石器時代後期,就出現了葬具,也就是甕罐葬,罐、罐形鼎、甑、劃紋盆等都可以裝屍體,然後上面一般扣置敞口缽、斂口缽、三足缽等,均是用來埋葬未成年的幼兒,這也許是出於對幼兒的特別關愛之故。
伊川土門等地區發現了成人翁棺,以伊川缸名之。這種缸直筒深腹,平底,有蓋,腹部和上腹部有3個鳥喙狀扳,便於捆梆。缸底有一圓孔,系燒製陶缸前戳穿的,就是死者靈魂出入的地方,這個就完全類似上官婉兒那個墓室裡面的甕棺了,只是孔的位置,被放在了上面。
值得一提的是,成人甕棺葬均為二次葬。
甕棺作為一種特殊的葬具,它的使用從新石器時代早期,一直延續到新石器時代的晚期。它的出現與後期的石棺、木棺具有共同的信仰和觀念,即靈魂不滅。
有虞氏瓦棺,夏后氏堲周,殷人棺槨,周人牆置翣。周人以殷人之棺槨葬長殤,以夏后氏之墍周葬中殤、下殤,以有虞氏之瓦棺葬無服之殤。
在仰韶文化時期,中原地區已較早出現了木棺。
大自然創造了一切,同時給予這一切以不同形式、形態而延續發展的--生命。世界萬物的生命都來之不易,然而,我們人類卻以一種特殊的形式來說明生命的可貴……
上古千年至今以來,人類對自己的死亡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定理。
雖人死不得復生,但可一律歸天,當然,這是一種迷信的說法,如果以科學的客觀說法來解釋歸天定理,它則是人們的一種心靈願望。
人的精神形象,卻永存在他人的心靈當中。人們為了將這種心靈感受以有形的對死者的懷念之情予以表達,就對死者的屍體進行安置,即安葬,人們為了讓死者到另一個世界過得更好,就為死者準備了華麗的棺材。
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棺槨本就是一件藝術上的瑰寶。
越是重視的東西,就越是會衍生出一些五花八門的東西出來,這開棺難的問題也就出現了,畢竟是棺材的最後一道屏障了,開啟了裡面就是棺材,再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