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不群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撫仙湖水下古城的傳說由來已久,如果撇開事實不論,單從周邊地理、歷史變遷來推斷,還真有可能存在水下古城。
這一片區域,在兩千多年前,是古滇國的所在,“莊蹻王滇”是有明確歷史記載的事件。楚國大將莊蹻建立的滇國,傳承多代,到了漢武帝時期向漢朝臣服,受賜滇王之印,這枚純金王印於1956年出土,是極其珍貴的文物。
而其後,滇國便神秘的消失了,再也沒有留下什麼歷史記錄。所以一直以來都有人推測,這裡在古時發生過一次大型地質活動,使得古滇國的國都沉入了撫仙湖。又有另一種推測,認為不是古滇國都,而是西漢時期建立的俞元古城。
純粹從憑空推測來說,以撫仙湖的廣闊深遠,也確實容納得下一座古城。要知道渤海平均水深只有18米,最大水深只有86米;黃海平均水深只有44米,最大水深也才140米;撫仙湖名為湖,比起這兩處海洋都要深的多。
這麼深的湖泊,自然會有潛水愛好者來探險,漸漸的水下古城的傳聞便宣揚開了。到了2001年和2006年,央視先後進行過兩次水下探秘的全國電視直播,直播收視率高達36%,從宣傳、娛樂、作秀的角度來看是極大的成功,但從考古的角度來說,只能哈哈了。
其中第一次是國家水下考古隊來的,結果一無所獲,第二次便不肯來了。至於前後兩次號稱的所謂“發現”,其實毫無價值,甚至引來一些院士專家的批評:“考古要有學術良知,不能炒作、作秀。”
但從旅遊業的角度來看,炒作是無可厚非的,比如2006年那次,使得當年五一黃金週,撫仙湖景點接待的遊客佔整個東森省遊客總量的40%多。看到這樣的效果,自然值得繼續炒作下去,據說撫仙湖所在市縣已經有些動向,要在今年舉辦第三次“探尋水下古城”活動。
廖學斌雖然是旅遊系學生,但對旅遊其實沒有太大興趣,不過聽斑鱉這麼一說,倒是想著順便去看看也好,要是真有水下古城,或許能入手些古董文物。
雖然有違國家某些法律,但廖學斌這個自認為好人的人,在遵循絕大多數法律的同時,也對極少數法律有些不認同,比如上次走私團伙的贓款,他就毫不猶豫地收為己有了,並不認為自己有什麼不對。
同樣的,如果發現什麼古董,他也不覺得必須上交,除非他看不上那些古董。當然,即使得到大量古董,他也不會傻乎乎的大量出售,被國家逮住。不過如果湖底真是滇國古城,那些古董文物便多半都是青銅器了,青銅器似乎沒有瓷器好出手啊。
只是出乎廖學斌的預料,湖底的遺蹟根本就不是什麼水下古城,而是一些銅塔佛像、斷橋殘垣,又有些殘毀的亭臺樓閣。想到此處是撫仙湖西側的孤山島附近,廖學斌若有所悟,應該是明末時沉沒的小孤山島了。
當年撫仙湖中原本有大小兩島,中間有鐵橋相連,當時兩座島上風景優美,遍佈亭臺樓閣、寺廟道觀,文人墨客留下大量詩篇、碑記,有“巍然形勝冠南洲”的美譽。到了明末,又是地震又是暴風雨,小孤山島就此沉沒。
而大孤山島也多次遭受兵禍,比如明末清初名將李定國,就曾將島上銅塔毀掉,鑄成銅錢充當軍餉。又如民國時的土匪蔣世英,就曾盤踞孤山島對抗雲南軍閥唐繼堯,使得孤山被打成廢墟。再如解放後的匪徒金紹雲,在孤山島為非作歹、負隅頑抗。
廖學斌圍著遺蹟繞了幾圈,並沒有找到什麼值錢的小玩意,至於銅塔佛像,那也太大了,就算能搬上岸,也過於顯眼,或許能值些錢,但他嫌麻煩,懶得弄。正要失望而去時,廖學斌眼神一凝,總算發現了一口箱子,連忙遊了過去。
箱子是鐵皮箱,還上著一把大鎖,又纏著長長的鐵絲繩,廖學斌不由推測著或許是什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