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1975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不成善果語,不生貪著不成善果想、不生嗔恚(怨恨、嫉妒、呵責、計較、輕慢、陷曲、誹謗等心)不成善果心、不信受邪不成善果見(親近惡友、伴惡友行、信邪不正見、盲目信受等)。眾生行如此善不惡道時,會於苦實無所得,於樂實有所得。”
“佛又由此諦觀到,貪(貪著心)、嗔(嗔心)、痴(愚痴心)如三種毒藥一樣,一直在成就著我們生成著顛倒夢想。由此,令眾生取外境虛妄而住於其中,成就了貪著於外境虛妄。再由怖畏著對虛妄的得失,掛礙了自己的得失,而自己行因,成就令自己受苦的果。”
“佛依前所觀諦觀,把惡行得苦稱名為行惡業所得苦果,名為業報,也就是行惡業得了報應的意思。行善不惡行,稱名為善道。行善道得的報,是無苦常樂的,稱名為善果。”
我想了下,又自性的將我對菩提的認知發給了她:“ 佛為我們找到了苦受和煩惱的原因,是我們自己所行的惡業,成就了我們所受的苦受的果,也就是惡業成報,所以我們才會受苦厄。而我們盡行善不惡道,才會於此世無苦而樂,於苦中解脫出來,自在的生活,佛稱名為菩提。”
“菩提的意思是,依智慧清醒覺悟,能於苦厄中自己解脫自在的意思。而菩提是眾生自己透過自己的覺醒、行善不惡道所成就的,所以並非是從外而得。所以菩提就在我們的身心中,不從外求。”
“而能成就菩提的眾生,就以羅漢、菩薩、和佛代稱。這就是說,佛法中的菩薩是果位,代表是眾生透過修行得菩提的境界。羅漢、菩薩、菩薩摩訶薩、佛、世尊,是指眾生修行達到的境界,也都是個相。這些相卻是為了分別眾生得菩提的程度,而稱名分別而成就的。”
我發到這兒時,有一些累了。於是,我點了支菸吸了起來……
這時,她卻發了資訊給我:“磊哥,真好,還有意外收穫。”
我笑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