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軍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劉備一見面就問:「聽聞黃巾賊東躥去了北海,未知如何?」
太史慈朝他抱拳行禮,報名說:「下走東萊太史慈,奉北海孔府君之命,特來求救。」說著話,就把孔融的信給遞了上去。
劉備開啟木牘,先就一皺眉頭。是勛知道他在想些啥,孔融這傢伙不脫文人惡習,肯定這一封求救書信是駢四儷六,文辭艱澀,想那劉備從來不喜歡讀書,雖然曾經在盧植門下當過旁聽生,但這類文章能瞧懂幾分,那還真不好說。打個比方,拿篇沒註解的漢賦給個非古文獻研究專業的文科大學生看,估計就這效果,字兒瞧著都認識,連起來是啥意思?不翻翻字典,再動動腦筋,還真他喵的搞你不懂唉。
好在還有太史慈幫忙解釋。太史慈先把北海的形勢大致解說了一遍,完了說:「慈乃東萊鄉鄙之人,與孔北海非親非故,亦非同鄉,只因受其恩惠,為了報答,故而相助。如今孔北海被黃巾賊管亥所圍,孤城無援,危在旦夕,特以府君素有仁義之名,能救人急難,故而北海派慈沖冒白刃,突破重圍,前來求救,期盼府君能夠應允。」
是勛心說,太史子義還挺能說話的嘛。劉備這會兒剛起家,連徐州都還沒救過哪,這個在涿郡織席販屨的傢伙,只是因為跟公孫瓚是同學才得以專守一國,連名聲值都幾乎是零,還提什麼「仁義之名」呢?
果然,劉備就最好名,太史慈這話正中馬屁,他當場就微笑了起來。「想不到啊,竟然連孔北海也知道這世間還有我劉備哪!放心,鄰郡……」想一想平原和北海並不挨著,於是趕緊改口,「同為青州所屬,豈有不救之理?只是備之所部,分散各縣,倉促難集,不知須多少兵馬可救北海?」
原來這時候,公孫瓚跟袁紹鬧崩了正打算見仗呢,所以劉備的大部分兵馬全都調到西線去防堵袁紹跟他的小弟曹操了。
太史慈回答說:「黃巾雖眾,卻皆散漫,兵不須多,千足矣。」
「好,」劉備當即拍板,「那便發兵三千往救。」說著一回頭,注目身後那條大漢:「雲長,便勞煩賢弟跑這一趟了。」
是勛聞言大驚,耶,原來那個竟然真的、就是、關二爺?!
第二十八章、單騎闖陣
關羽關雲長,面如重棗,臥蠶眉、單鳳眼,那都是民間傳說和小說家言,史書上對於關羽的長相只有一句話——「美須髯」,也就是說下巴上和耳朵邊的鬍子長得好。是勛原本只是匆匆瞥了一眼,沒怎麼注意他的鬍子,此刻一瞧,確實生得不錯,可也沒到演義中須長過腹的地步。
這關羽身量挺高,就跟太史慈差相彷彿,可是相貌毫無特色,要把那把瞧著還挺威風的鬍子颳了,確實象城鄉結合部推著小車賣水果的普通販子——怪不得民間傳說和評書裡要讓他出場的時候販棗兒。而且他那把大鬍子也並非造像上常見的五柳長髯,而是一尺來長的絡腮鬍,就跟動畫片《哪吒》裡陳塘關總兵李靖似的。
當下關羽領命,接過了劉備派下的兵符,就領著太史慈、是勛等三人來到校場點兵。是勛隨口打探,聽說劉平原麾下有兩員上將,一名關雲長,一名張益德,不知道張益德現在何處?關羽頭也不回,冷冷地回答道:「領命駐紮別縣。」是勛有點兒遺憾,又問公孫瓚配下有一小將,姓趙名雲字子龍,聽聞與劉平原交厚,不知果然否?關羽繼續冷著一張臉,牙齒縫裡只崩出「不知」兩個字來。
很快點起三千兵卒,關羽領著,曉行夜宿,一路急行軍,五日後進入都昌境內,距離城池三十里紮下營寨。關羽認為軍士疲憊,暫且不宜進軍,所以只帶著太史慈和七八名親衛,潛到敵營近處來探查虛實。是勛是一步也不打算離開太史慈的,所以策馬跟從。
一行人在太史慈的指引下,踏上一處高阜,就是當日他突入都昌城之前觀察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