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訪不如上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蔡琰看著他愁眉不展,抿嘴一笑,沾著茶水,在桌子上寫下了四個字:“各個擊破。”
劉澤恍然而悟,連不顧旁邊有沒有下人,過去就在蔡琰的臉頰上親了一口,叫道:“還是夫人聰慧,我怎麼就沒想到呢?”說著便跑去見盧植,至於老丈人,就由蔡琰來說服了。
早些年在洛陽的時候,劉澤就曾與盧植坐而論道,當時劉澤就提出了一些以法治國的觀點,用法治代替人治,律法面前人人平等,當時盧植就沒有表示過反對,而且對劉澤的觀點很是欣賞,劉澤便以此為出發點,向盧植和盤托出了他的兩項法典。
對於法典的精神,盧植還是非常贊同的,以民為本,以法為綱,律法面前王子與庶民同罪,這不僅是劉澤的理想,也是盧植一生所追求的東西。
劉澤進一步地講出,科舉制度本身就是一種法治的延續,豪強勢力把持朝政挾持地方,到了漢末已是漸成尾大不掉之勢,法治的宗旨就在於律法面前人人平等,科舉制度的宗旨同樣的在於科考場上人人平等,察舉孝廉制走到今天,早已背離了孝武皇帝的初衷,為國舉賢變成了任人唯親,營私舞弊已經是堂而皇之,“舉茂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已經不再是個別現象。濫官汙吏橫行於世,固然是監察失職,但糾其根本原因,卻是察舉制帶來的弊病,公開公平公正的科舉制度,是唯一打破這種局面的救世良方。
盧植一生清正廉潔,對漢末官場的**黑暗是痛心疾首,劉澤正是從這一點入手,讓盧植明白,澄清吏治,必須要選撥出清正廉明有真才實學的官員來,依靠腐朽的察舉制,已經不可能選撥了真正優秀的人才了,唯有打破陳規,不拘一格地選撥人才,加強官員的監管機制,建立公正廉明的獎罰體系,才能從根本上懲治**。所以科舉制推行是澄清吏治最關鍵的一步,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拯萬民於水火,挽狂瀾於既倒,學生之所願也,縱然身死灰滅,其志亦不移!至於千秋功罪,自有後人評說!”劉澤最後如是說。(未完待續。。)
第367章 開科取士(三)
盧植聞言,沉吟良久,劉澤這一番推心置腹的話讓他感觸很深,他老了,一生的政治抱負終是鏡花水月,眼見社稷傾危民生塗炭卻是無能為力,現在,他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了劉澤的身上,劉澤說的句句在理,盧植也就預設了。
蔡琰那邊勸說蔡邕倒是簡單的很,知父莫如女,蔡邕在經學音律書法等文學造詣的成就或許是盧植鄭玄不能相比的,但在氣節上卻明顯地比盧植差了一籌,面對董卓的淫威,盧植是拍案而起,怒而斥之,誓不低頭,蔡邕卻是選擇了屈從,甚至差點為此丟掉了性命,若不是劉澤千里赴險營救的話,蔡邕早就魂斷長安了。
一見面,蔡琰就把徐州的形勢坦白地告訴了父親,劉澤雖然接任了陶謙的州牧之位,但徐州內外的反對勢力卻是虎視眈眈,蕭王呂三大家族公然發動武裝叛亂,雖然被鎮壓了下去,但其他計程車家豪族陽奉陰違,採用非暴力不合作的手段繼續對抗,徐州的吏治崩壞,官場一片**黑暗,應對徐州這千瘡百孔的局面劉澤是進退維谷步履艱難。三項法令的頒佈,科舉制度地推出,是劉澤應對危機不得已的招數,如果不對猖獗的豪族勢力進行打擊的話,劉澤很可能在徐州就無法站穩腳跟,甚至很有可能身死敗亡。
蔡琰說道:“女兒既然已嫁給劉澤為妻,蔡劉兩傢俱為一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劉澤若敗,蔡家亦將覆滅。所以女兒懇請父親,在科舉之事上全力支援潤德,您想得通也要支援,想不通也要支援!”
蔡邕默然了,在學術界他可以稱得上是泰斗,但在官場之上,卻只能算是雛兒,他放逐江湖的時間太久了。以至於他對官場之中的那種步步驚心險惡叵測感覺有些陌生。聽女兒講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