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3/4頁)
敏兒不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細推敲則如紅線串珠,串的是人生智慧之珠、感悟世道之珠、經典探詢之珠、心靈補養之珠。如同理財那樣理慧,開卷有益,才智沁心,《鵬華》做了件有價值的事。
願《鵬華》繼續理慧之旅,在下一個五年,能開放出更多的繁花,結出更多的智果!
二○○七年十月三日?綠葉居中
。。
深海不棄涓流
忽然接到清華大學出版社寄來的兩本新書,是《中華遺產?鄉土建築》中的《郭洞村》和《西華片民居與安貞堡》。雖是專業性很強的著作,翻閱中卻覺得很貼近業外一般讀者之心,甚至彷彿偵探小說,娓娓道來,由表及裡,從宏觀微觀,揭示出被遮蔽的,爬剔出被諱言的,有驚心動魄之感,收掩卷沉思之效。
現在呼籲保護傳統民居的聲浪頗高,但不少呼籲者大體還停留在懷舊審美、文物收藏的層面。這兩本書,與其說是研究民居,不如說是探索“民”與“居”的深層關係,看到那些關於古民居的調研文字,那些精心拍攝的照片,乃至那些專業性極強的測繪圖,你會自然而然地產生出“生命?居所?環境?歲月?命運?涅”的聯翩思緒。
樓慶西先生的《郭洞村》一書,最打動我的是對祠堂建築使用流變的精微研究,“如今何氏宗祠修葺一新,仍是村民的活動中心,但祭祖活動已不舉行,婚喪嫁娶也少在祠堂舉辦,只有上廳兩側堆放的棺木,代表老人固守的傳統,下廳的房間變成老人協會,而且是宣傳教育基地和商店。祠堂前的小廣場,成為菜市場和曬衣場,唯有老戲臺依然發揮作用,逢年過節上演熱鬧的社戲,但劇目已與舊時不同。”村裡的祠堂仍是“活體”而非只待“保護”的“展品”,更非只待“升值”的“藏品”。生命的繁衍伴隨著代間慾望的差異,而人的慾望決定了建築的選址、喻意、形制、擇材、裝飾、配套、儲存、改造。因此,萬不可把古建築與新建築對立起來,如何令“古今合璧”,樓慶西先生及其弟子們,以個案引發出我們對民族建築發展的普適性規律的深入思考。
陳志華、賀從容先生合著的《西華片民居與安貞堡》一書,除了對調研主體特別是蔚為奇觀的安貞堡的圖文令人著迷,更有兩點令我感動。一是第十六至十七頁以一組內容豐富的“人在居處”的照片,顯示出這處村落在時代的進步裡,並沒有因新因素的滲入而放棄傳統中那些詩意的東西。“村民以務農為主,日出而作,打柴、耕田,珍惜著大地所賜予的資源。偶有人家嫁女娶媳,挑著禮品走在彎曲小道,更添洋洋喜氣。提醒節育的政策宣傳,映襯著歡笑的童顏,這淳樸的鄉間,永恆不變的是一份對土地的依戀。”這樣把具體事物放到開闊的視野裡考察,就揭示出表面冷寂無語的建築物,其實正是生命歌哭的載體。另一點就是作者對考察物件不是一味誇讚——而我已經看到過太多“唯古是贊”或“唯民俗皆優”的簡單化宣示——客觀冷靜地指出安貞堡建築中時有采光不足的缺陷,尤其是在廁所洗浴排汙止臭方面的問題,這一問題也嚴重地存在於是北京傳統的衚衕四合院中——當然少數高階四合院透過特殊處理解決了這一問題,但就保護區大量的老舊四合院而言,如何徹底改進排汙系統仍是一個關係著其生死存亡的絕大問題。
以專業的眼光考察,以專業的文字成書,但這一套《鄉土建築》不僅是學術著作,也可以當做文藝書乃至休閒書來翻閱,因為,說到底,是可以陶冶性靈,使我們在審美中放鬆。
我說自己這些年在文字耕耘中,是栽種小說、隨筆、建築評論和《紅樓夢》研究四棵樹。與“紅學”界大不相同的是,建築界的人士不僅不嫌我“外行人”跑出來說些“外行話”,他們見了我的一些冒昧成文的建築隨筆,竟表現出由衷的歡迎與鼓勵。樓慶西先生曾與我一起,參加過中央電視臺科教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