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憶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大概原本是袁克定第一,徐世昌第二,段祺瑞第三。後來更換時,乃改袁克定為黎元洪。開始的意圖是傳子,後來才依照約法,首先列黎元洪,藉以掩天下人的耳目而已。19
現在讓我們回到正題上來。在地方上,袁則主要是實行軍民分治的方針,廢除集軍政民政大權於一身的都督職務,改設&ldo;將軍&rdo;一職,專管軍事;另設巡按使(相當於省長)負責民政。在京城則設立將軍府,將權傾一方、尾大不掉的地方軍頭,調入將軍府,以高位厚祿尊崇羈縻之。袁氏此舉,與掃平孫、黃一樣,實在是強幹弱枝,潛消割據所必須進行的一步,否則就不可能實行中央集權。黃紹在談到民國初年的軍民分治時曾回憶說:
1913、1914年代的各省都督,掌管軍政大權,民政不過是都督職掌的一部分,民政長(或稱內務司長)是都督的下屬。1913年,黎元洪首倡軍民分治的論調。他的秘書長饒漢祥用駢四驪六的文章,力陳唐代藩鎮之害。而當時的都督也真是無所不督,各省自成王國。袁世凱實行中央集權,黎元洪的這種論調,正合了他的心意。1914年6月,將各省都督一律裁撤。另於北京建將軍府,給那些都督們以各種將軍的稱號(其實是都督的集中營)。然後選擇親信,予以督理軍務的名義,都督就一變而為督軍(督軍是督理軍務的簡稱)了。說明白一些,就是以前都督什麼都可以督,現在只能督理軍務了。
民政方面,仿明朝制度,把民政長改為巡按使。明朝的巡按使,既可以管民,也可以管軍;也就是要用文人來管軍人,以防軍人造反。袁世凱在巡按使的職權內,還可以以大總統命令巡按使會辦或幫辦軍務,在巡按使署,有它的軍事組織。民元的都督,多半是由前清的偏裨武官出身,或是革命的草莽英雄。因此,袁世凱所用的巡按使,就儘量利用前清的封疆大吏。這些人多半是那些都督或督軍舊日的頂頭上司。這樣,在舊社會的感情上,督軍既不能拒絕巡按使,還要相對地聽巡按使的指導或監督。袁世凱認為這是無上的妙法。20
軍民分治是維護國家統一的必須,卻損害了大大小小擁兵自重的地方軍頭的既得利益,袁世凱在這上面犯了眾怒,但此舉名正言順,他又挾掃平孫、黃的餘威,卻也沒有人敢於據地稱兵,對抗中央。但潛在的不滿已經在蓄積,如有機會,是一定會爆發出來的。
在中央的軍政方面,袁世凱也開始進行權力上的調整,從而觸動某些人的既得利益,使北洋集團內部出現了裂痕。首先,為了牢牢抓住軍權,袁在就任正式大總統後,將原總統府軍事處改組為統率辦事處,將一批高階將領任命為辦事員,共計六人:段祺瑞(陸軍總長)、劉冠雄(海軍總長)21、陳宦(參謀次長、代參謀總長)22、薩鎮冰23、王士珍、蔡鍔。此六人都是上將軍銜,被稱為大辦事員。這樣,袁就將原來由陸軍部、海軍部分掌的軍權和人事任用權集中到自己手中了。重要軍務和軍隊人事,都要經辦事處會議,而辦事處為總統屬下的集體議事機構,陸軍部長、參謀總長和海軍部長均為辦事員,只有總統(同時兼任陸海軍大元帥)有拍板權,辦事員的作用只相當於參謀、幕僚。統率辦事處的作用在分權制衡,&ldo;表面上匯聚陸、海、參謀三部,統籌軍事,實則減削陸軍部之權24。&rdo;袁之所以這樣做,有他的道理,他發現,有些北洋老人恃功自傲,有自立山頭的跡象了。徐世昌曾言及當時北洋內部之矛盾說: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