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覺得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不到迫不得已,誰也不想背井離鄉!”梁永豐道。
“其實我們最緊缺的可能不是技術工人!”龔少傑想了想又道,“在廣州設立分廠後,我估計技術工人方面能招到不少人,但是能夠設計模具、畫圖的高階技術人才,恐怕會很少。”
“為什麼?”梁永豐問。
“一方面這種人才本來就比較少,需要大中專以上文化基礎,還需要多年工作經驗,1977年恢復高考後,第一批學生都還沒有畢業,現在做這方面的人,至少是1965年就考上大中專院線的的!”龔少傑攤了攤手,“另一方面國營廠子就是鐵飯碗的形象太過深入人心,做他們這些工作的,又不能像一線工人那樣,辦理提前病退,讓子女接班!能狠下心辭職的,畢竟是少數!”
“這樣啊!”梁永豐想了想道,“既然這樣了,我們不妨做的更徹底一些!”
“更徹底?”龔少傑一愣。
“他們不願意辭職,咱們就不要求他們辭職,只要能幹活就行!”梁永豐道。
“您是說兼職?”龔少傑明白了梁永豐的意思。
“我覺得叫週末工程師更好一些!國營廠子白天上班,咱們就晚上工作,週末上班,節假日上班。我們不需要他們按時點卯,只要能按時完成工作,交出合格的產品,咱們就按件給他們工資,他們甚至可以把東西拿回家做!”梁永豐道。
週末工程師是國內八十年代後期興起的一種現象。
當時民營經濟、小集體經濟迅速崛起,他們渴望發展,但是又沒有足夠的人才,就只能去國有大廠,請人家的工程師、技師週末過來,給他們幹活。
韓國也是這樣發展起來的!
從八九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紀初期,每逢週末,三星、現代、LG等公司,就到RB整架整架的包下飛機,拉著RB工程師到韓國“指導工作”。
這才成就了韓國的半導體和液晶面板產業。
“現在廣州不少廠子都停工了,我估計上班時間,出來幹活的也不少!”龔少傑道。
廣東是改革開放的第一線,也是最早受國外產品衝擊的地方。
“那就二十四小時不間斷開著!”梁永豐道。
“不過還是得找個能安放機床的地方,總不能讓他們把機床也帶回家!”龔少傑道。
梁永豐點點頭道,“而且位置還不能太偏,否則這些人上下班不方便,也就失去了週末工程師的意義。”
……
第二天,吃過早飯。
劉宣德、關運昌去曹蒙德家裡答覆他們昨天的問題。
梁永豐和龔少傑、黃衛出去找房子。
梁永豐理想中的廠區,應該在工業大道附近,最好還有公交車沿著工業大道一路走下來,最後通到廠區。
放在後世,這一代都是廣州的核心區。
想找個地方開工廠,難度不要太大。
不過此時的廣州就侷限在越秀、荔灣、東山(後合併入越秀區)、河南(後改名海珠區),而且還是其中一小部分,至於其他的地方都叫郊區。
直到1985年,廣州才把郊區劃出部分割槽域,設定了天河區。
從行政區劃上,工業大道屬於河南區。
河南區後來改名海珠區,卻不等同於後世的海珠區。
此時的河南區,只佔據了海珠島西南部一半左右的面積。
剩下一半叫新滘公社。
他們打了一輛計程車往新滘公社而去,下了工業大道後,路兩邊淨是大片大片的果園、菜地,一派田園景象。
當然這樣的地方,道路狀況就不要指望了。
不過好在距離近,計程車只在泥路上開了有一兩公里就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