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公攤面積 (第2/2頁)
總是覺得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他蓋一棟長約9米,寬約6米的廠房,需要2200塊左右。
這些房子每棟實用面積大約是46平方米。
算下來每平方米造價就是48塊左右。
每月每平方米租金8塊錢,一次性收6個月的租金,他就可以一次性收回成本。
只要能達到這個收入,他就可以利滾利,像滾雪球一般做下去。
李老闆直接一拍手,“好!就按梁先生說的,每平方米每月6塊,一次付一年!”
一次付一年,還是半年,對他來說沒區別,反正都是他自己用。
“合作愉快!”梁永豐伸出手。
這個結果對梁永豐來說更好。
雖然每平方米每月降低了2塊,但是一次性收取一年的租金,每棟廠房他就可以拿到3300塊。
能到手的資金就更大了,雪球就可以滾的更大。
“這兩棟房子我都要了,面積就算1300平方英尺……”李老闆自顧自說著。
梁永豐聽的有點懵。
雖然他不怎麼熟悉英制單位,但是也記得10平方英尺大約為0.9平方米。
換算一下,1300平方英尺就是大約120平方米。
李老闆剛剛是量了長度和寬度的,難道連這麼簡單的加減乘除他都不會算?這顯然不可能。
梁永豐這時腦子裡忽然冒出了一個詞——公攤面積。
很多人都說,公攤面積是老黃瓜發明的。
這倒是冤枉他了。
1952年之前,香港的房子都是整棟出售的,英國人也是對每棟樓登記一個業主。
當時香港新蓋的樓房大都是3到5層的建築,整棟樓下來大概20到30萬。
香港人月薪才100多塊,很少人有能力買下一整棟樓。
一個叫吳多泰的地產商發現問題後,就去和英國人商量,將房子分層銷售,並進行產權登記。
既然是分層銷售,像樓梯間、走廊這些面積,就得平攤到每戶頭上,這就是公攤面積的由來。
1954年,原本在海上搞運輸生意的霍家老爺子上岸,投身房地產開發。
他又提出了分期付款的預售制度。
香港人稱之為“賣樓花”。
五十年代的時候,老黃瓜剛開始搞他的塑膠花生意,還沒有涉足房地產。
說他發明了公攤面積和賣樓花,實在太抬舉他了。
不過把公攤面積、賣樓花發揚光大的確實是老黃瓜,並以此成為了首富。
大陸開始搞房地產改革的時間是九十年代末,當時老黃瓜已經進入了大陸地產市場多年,他的做法早已經成為了房地產業的標杆。
於是房產改革便照搬了這套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