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張無忌在修煉到第七層時,有的十九句怎麼煉都不行,所以就跳了過去,留了一點“遺憾”。小昭勸他繼續加勁時,他說:“我今日練成乾坤大挪移第七層心法,雖有一十九句跳過,未免略有缺陷,但正如你曲中所說:‘日盈昃,月滿虧蝕。天地尚無完體。’我何可人心不足,貪多務得?想我有何福澤功德,該受這明教的神功心法?能留下一十九句練之不成,那才是道理啊。”哪知道張無忌這種適可而止、知足的心態,正應了“知足不辱”這一句話。據說,當年創制乾坤大挪移心法的那位高人,內力雖強,卻也未到相當於張無忌具備的九陽神功的地步,只能練到第六層而止。他所寫的第七層心法,自己已無法修煉,只不過是憑著聰明智慧,縱其想象,力求變化而已。張無忌所練不通的那一十九句,正是那位高人單憑空想而想錯了的,似是而非,已然誤入歧途。要是張無忌存著求全之心,非練到盡善盡美不肯罷手,那麼到最後關頭便會走火入魔,不是瘋癲痴呆,便致全身癱瘓,甚至自絕經脈而亡。
其實,張無忌這種“知足不辱”的思想在現實中是非常有意義的。成功對於每一個人都是嚮往的,但是“人生不如意十之*”,如果對於成功的追求過於執著,反而越容易失敗,想得到的反而越不容易得到,須知萬事不可強求。所以,在日常的工作中,將注意力放在手頭的工作上面,抱著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想法,許多障礙反而會很順利越過去。切不可為達目的不擇手段,這樣的害人害己的。
嗔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視、怨恨和損害他人的心理。嗔的產生與作用與貪正好相反。貪是由對事物的喜好而產生無厭足地追求、佔有的心理慾望,嗔卻是由對眾生或事物的厭惡而產生憤恨、惱怒的心理和情緒。佛教認為對違背自己心願的他人或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會使人身心產生熱惱、不安等精神作用,對佛道之修行是十分有害的。對佛道修行所言是這樣,如果是對他人或社會而言,則嗔的危害更大。因嗔怒他人而起仇恨之心,便會發生爭鬥,或導致互相殘殺,輕者危害一家,重則使整個社會,乃致使整個國家陷入災難,因而,嗔是三毒中最重的,其咎最深,也是各種心病中最難治的。
“復仇”是戲劇中的一大主題,同樣,金庸先生的書中關於復仇的故事也非常多。《射鵰英雄傳》中郭靖是由於要復仇才走上學武道路,進而當上成吉思汗的大將。在攻破撒麻爾罕城後,照例要屠城。然而,經過郭靖請求,屠城被制止。但是,當時城內城外成千成萬座房屋兀*燒,遍地都是屍駭,雪滿平野,盡染赤血。郭靖為了報父親之仇,領兵來殺了這許多人。可是千萬將士百姓卻又犯了什麼罪孽,落得這般肝腦塗地,骨棄荒野?他越想心中越是不安:“我破城為父報仇,卻害死了這許多人,到底該是不該?”
其它的關於仇殺的故事還有很多,甚至有“星宿派”和“四大惡人”這樣的邪惡門派,往往為了一句話聽不順耳就會殺人。固然,有些復仇故事聽來大有痛快之感,但是,後果也往往非常嚴重。現實生活中由“嗔”念引發的刑事案件有許多,所以,捨棄嗔唸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都有現實意義。
痴又作無明。指心性迷暗,愚昧無知。《俱舍論》中說:“痴者,所謂愚痴,即是無明。”佛教認為,眾生因無始以來所具之無明,致心性愚昧,迷於事理,由此而有“人”、“我”之分。於是產生我執、法執,人生的種種煩惱,世事之紛紛擾擾,均由此而起。因此痴為一切煩惱所依。痴既為一切煩惱之所依,因而自然也就成了根本煩惱之一。而且它是隨著其他根本煩惱共同起著作用。佛教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消滅無明,斷滅痴愚。
痴會帶來危害,這是不言而喻的。“射鵰”中的周伯通就是一個大武痴,由於痴迷於武功進而導致產生了貪念和對黃藥師的“嗔”,才導致其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