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臺左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議政大臣之下有四長史八丞,分別為從二品和從三品,丞之下設五至七品書吏若干。
就是這幾十個人,構成了如今大清的中樞。
代善總領政務,左相濟爾哈朗分管禮、吏、戶以及理蕃四部,右相多爾袞一人分管兵、刑、工三部。
下一步是改九寺,根據其職能,或改部改院,或與部合併,或裁撤。
原先的承政改名尚書,參政改名侍郎,皇太極設立的啟心郎一職成為歷史。有了李自成的前車之鑑,這些被裁撤的郎官或被安排進內閣,或被安排在六部。
豪格以議政大臣的身份兼任戶部尚書,多鐸兼任理蕃部尚書,范文程兼任吏部尚書,洪承疇兼任兵部尚書。
剩下幾個議政大臣沒有兼任尚書,目前在內閣做些雜務。大機率要等到釐清疆界劃置行省後,他們以議政大臣的身份兼任部分行省的巡撫。
距頒佈行科舉的詔書已經過去近三個月,大清開新式科舉及官吏鴻溝被打通的訊息,已經透過商人之口傳遍了整個大明。
為了吸引大明讀書人來盛京參加科舉,福臨在徵得代善、濟爾哈朗和多爾袞的同意後,又再後面補發了兩道詔書。
其一,為解決其後顧之憂,無論考取與否,朝廷都會為其發放川資。來去歡迎,來是肯定歡迎的,至於去歡不歡迎,這個真不好說,大清正缺人呢!
其二,為了降低讀書人的牴觸心理,被錄取的讀書人在十年之內,無需剃髮。至於服飾還是要改的,大清不可能為他們再設計一套官服出來。
沿用大明的官服也不可行,兩種截然不同的服飾風格躋身同一朝堂,容易引發對立,影響團結。
十年之後,福臨已經親政,到那時候,頭髮的問題應該已經得到解決了。
蒙古草原和朝鮮國也有讀書人,尤其是此時的朝鮮國,仰慕中原文化,學習中原文化的讀書人不少,但沒什麼出頭之日,就想著來大清碰碰運氣。
更多的還是大明境內的讀書人,每次科舉錄取的就那麼多,而且如果不能進翰林院做庶吉士,就無緣內閣大學士。
更重要的是舉人才能做官,秀才只有一點特權。
大清就不一樣了,只要你能力夠強,是個肯踏踏實實做實事的人,哪怕是從最小的從九品的小官做起,也能升至內閣首相。
因此許多秀才或者秀才都沒考上的,甚至還有一部分舉人老爺,找到了範永鬥,讓他將自己帶去遼東。
做不做官不重要,主要是想體驗一下新式科舉怎麼個新法。
開發白山黑水差不多已經準備妥當,只等開春後,陸陸續續移民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