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白協議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上古三墳’。”秦川於是便開始講授起來。
“《黃帝內經》一共十八卷,其中九卷名《素問》;另外九卷無書名,漢晉時被稱為《九卷》或《針經》,唐以後被稱為《靈樞》,《黃帝內經》注重整體觀念,既強調人體本身是一整體,又強調人與自然環境密切相關,運用陰陽五行學說解釋生理、病理現象,指導診斷與治療;把陰陽的對立統一看成是宇宙間萬事萬物產生、發展、變化的普遍規律。人體在正常情況下陰陽平衡,一旦這種平衡被破壞,就會生病,強調精神與社會因素對人體及疾病的影響及疾病的預防,反對迷信鬼神。《黃帝內經》內容十分豐富,《素問》偏重人體生理、病理、疾病治療原則原理,以及人與自然等等基本理論;《靈樞》則偏重於人體解剖、臟腑經絡、腧穴針灸等等。二者之共同點均繫有關問題的理論論述,並不涉及或基本上不涉及疾病治療的具體方藥與技術。因此,它成為中國醫學發展的理論源藪,是歷代醫學家論述疾病與健康的理論依據,儘管醫學家學說各異而有爭論但鮮有背離之者,幾乎無不求之於《內經》而為立論之準繩。這就是現代人學習研究中醫,也必須首先攻讀《內經》的原故。因為,若不基本掌握《內經》之要旨,將對中醫學之各個臨床科疾病之認識、診斷、治療原則、選藥處方等等,無從理解和實施。”他繼續介紹道。
“《黃帝內經》反對鬼神之說?”我大失所望。
“是的,”他回答。“《黃帝內經》認為人體就是一個陰陽結合的整體。人的生、老、病、死都是有跡可循的。相傳還有一部《黃帝外經》一共有三十七卷。可惜失傳了。”
“哦?那你說說。”雖然我很失望,但是對新鮮的事情還是很感興趣的。
他說:“僅僅是傳說而已。相傳黃帝時期出現了三位名醫,除了雷公和歧伯兩人外,名氣最大的是俞跗(音夫)。他的醫道非常高明。特別是在外科手術方面很有經驗。據說,他治病一般不用湯藥、石針和按摩。而是診斷清楚病因後,除非要做手術時就用刀子劃開面板,解剖肌肉,結紮。傳說有一次,俞跗在過河時,發現一個掉河裡淹死了的女人被幾個人打撈出來準備埋葬,俞跗擋住他們詢問死者掉進水裡多長時間。抬屍體的人說,剛掉進水裡,撈上來就斷氣了。俞跗讓他們把屍體放在地上,先是摸了摸死者的脈膊,又看了看死者的眼睛,然後又讓人找來一條草繩,把死者雙腳捆綁好,倒吊在樹上。開始大家都不理解俞跗為什麼要這樣做。死者剛一吊起,就大口大口地往外吐水,直到不吐時,俞跗才叫人慢慢將死者解下來,仰面朝天放在地上,雙手在死者的胸脯上一壓一放。最後他拔掉自己的幾根頭髮,放在死者鼻孔上觀察了一陣,發現髮絲緩緩地動了動,才放心地對死者家裡人說:‘她活過來了,抬回家好好調養吧!’
在俞跗晚年的時候,黃帝派倉頡、雷公、岐伯三人,用了很長時間,把俞跗的醫術整理出來,纂成卷目,然而,還沒有來得及公佈於眾,倉頡就去世了。後來,俞跗的兒子俞執,把這本書帶回來交給父親修訂。不幸全家遭到了大火,房屋、醫書和俞跗、俞執全家人,一起化為灰燼。於是《黃帝外經》就失傳了。”
我頓時失去了興趣。不是我對中醫的理論失去了興趣,而是我沒有從中找到我需要的東西。在我的意識中古人應該比較迷信,我還以為可以從中瞭解一些魂魄與肉體的關係的東西呢。
“經絡究竟是什麼?”我於是又提出了另外一個問題。
“有人認為經絡就是血管,”他回答說,“現在有人說經絡是具有特異功能的古人‘內視反觀’而發現的,其實《內經》說得明明白白:‘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脈之長短,血之清濁,氣之多少,十二經之多血少氣,與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