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來簡單,無論補拍還是燒燬,目的只有一個: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

百年孤獨:邵逸夫影壇得失奇錄(4)

邵逸夫斥巨資建成的清水灣片場堪稱亞洲最大的電影“夢工廠”,連好萊塢影人參觀後都驚歎不已。在清水灣,大部分演職員都住在一起,工作在片場,休息在宿舍,對此邵氏公司稱為“理性管理”。不過,讓當代影迷驚奇的是,當年演員的片酬居然比武師低(譬如混武行的姜大衛,如果不是張徹極力遊說,寧可做替身多賺錢也不願做演員)。原來“邵氏”改組兄弟公司初期,就深知明星包裝與品牌打造的必要性,因此積極推行“電影明星制”,除了以高薪或優厚條件挽留林黛、李麗華等成名紅星外,也積極培養新生力量。成立於60年代的南國實驗劇團學員訓練班就為邵氏輸出了大批新星,如王羽、羅烈、嶽華、鄭佩佩等,後來都名噪一時。

對於自己旗下的明星,邵逸夫一向不吝心思包裝,當年鄒文懷做宣傳部主任時,就主抓《南國電影》等娛樂雜誌,專門報道邵氏影星拍片動態,滿足觀眾追星需要。不過,與同時期的粵語片明星陳寶珠、蕭芳芳不同,60年代的邵氏明星雖然得享大名,除了電影宣傳之餘,市民卻很少在公眾場合看到他們。說到原因,居然是這些邵氏演員薪酬實在太低,只能住在寒傖簡陋的公司宿舍;想出席宴會穿得體面些,都要去服裝部借衣服;出行又不能搭巴士、坐公車,因為會影響公司形象。鄭佩佩回憶當年就頗不平,拍粵語片的陳寶珠每年拍幾十部戲,有幾百萬身家,自己一年都演不了幾部戲,每部片酬也不過上萬而已(已是那時邵氏簽約演員最高的價錢)。正因如此,邵氏的老員工談及老東家,至多會像唐佳那樣說“邵老闆養活了很多人”,但邵氏的“人工”真的很低卻是事實!

與今日的明星制不同,邵逸夫儘管成功打造了大批巨星,但在他眼中,明星只是自己公司流水線作業的一顆螺絲釘,成本絕對不能過高,凡是簽約邵氏的員工,都要接受低工資和長期合約。即便當年有意回港發展的李小龍,邵逸夫也只開出每部2000美金的片酬,相當於邵氏一線明星的水準,而且必須簽訂長期合約。還有為邵氏拍過多部賣座片的“冷麵笑匠”許冠文,要求自導自演沒問題,居然還想要分紅,自然犯了邵逸夫的大忌!

在邵氏獨霸香江的時代,邵逸夫的明星廉價制無人撼動。但70年代以後,隨著嘉禾及許多小電影公司興起,鄒文懷倡導利潤分紅和衛星公司制度,明星有太多選擇餘地,加之80年代新藝城又開了付給許冠傑一部電影片酬200萬的先河,邵逸夫的家族企業流水線模式明顯已經跟不上形勢。還好邵逸夫及時調整方向,將電影公司交給方逸華管理,自己專心去搞TVB電視臺,照搬藝員訓練班和明星廉價簽約制度,結果又獲得難以想象的成功!

反觀今日香港電影,明星片酬居高不下,沒了藝員訓練班,新人只能從歌手裡找,每年的戲是越拍越少,形勢愈來愈糟。邵逸夫那一套,若是財雄勢強的各大公司聯合來搞,或許不失為一個救市高招……

下篇:全球攻略

早在20世紀30年代,邵氏兄弟已將電影娛樂業由上海做到廣州香港,再至東南亞,成為名副其實的跨國公司。50年代末,邵逸夫以香港為製片大本營,一路攻城掠地,搶佔港臺東南亞市場之餘,又虎視韓日歐美,啟動製作、發行全球擴張戰略,縱然出師未捷,卻為日後以嘉禾為首的港片成功進軍國際打下基礎。

百年孤獨:邵逸夫影壇得失奇錄(5)

影展揚威:僅限東南亞

邵氏電影首次在影展獲獎是1958年的《貂蟬》,其時邵逸夫初到香港,不但注重提升製作水準,更全力策劃影片發行及宣傳推廣,參加影展則是塑造品牌、傳播美譽、增加賣埠的

遊戲競技推薦閱讀 More+
枯葉之蝶

枯葉之蝶

擊水三千
遊戲 完結 1萬字
天眼塵緣

天眼塵緣

擊水三千
遊戲 完結 139萬字
食相報告

食相報告

旅遊巴士
遊戲 完結 20萬字
花神的女兒

花神的女兒

冷夏
遊戲 完結 12萬字
勾心豹徒

勾心豹徒

幽雨
遊戲 完結 8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