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0部分 (第3/5頁)
北方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護動物,各種熊類產品受到了全面禁止,要想再光明正大地食用熊掌,已經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即便是在有黑熊棲息的碧羅雪山區域,人們已經不再把黑熊視為狩獵的目標,蕭家的藥材庫中已經很久沒有新的熊膽和熊骨入藥了。
小時候,蕭風曾經吃過不少熊掌,只不過隨著動物保護措施的增強以及群眾保護意識的提高,機會越來越難得了。
蕭風也沒有想到,自己第一次整治的熊掌居然是自己親手獵殺的。
和生活在亞洲的黑熊亞種不太一樣,生活在北緯45°的北美黑熊體型更為龐大,是亞洲黑熊有記載以來體重的兩倍左右。
蕭風獵殺的這頭黑熊,體重超過1300磅,已經接近了北美棕熊的體積,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奇蹟。
蕭風稍微稱量了一下,肢解下來的四隻熊掌每一隻都和人的大腿差不多,重量在5公斤以上。
雖說熊掌是用黑熊的腳掌來製作,但是前肢和後肢的差別還是極大的,當然了,從現代科學的分析來看,每一隻熊掌的營養成分、物質含量都是相似的。
熊掌好吃,在其膏腴,前後掌,後掌肉粗,好吃在前掌。因為熊性輕捷,能攀援上樹,前掌要比後掌靈活。冬眠時不再食,飢則舔其前掌,所以唾液精華浸潤的也是前掌。
因此,在傳統的華夏飲食之中,黑熊前掌確實要比後肢要更好一些!
處理好黑熊的其餘材料之後,蕭風接下來的任務就是處理四隻熊掌,這可關係到將來熊掌美食可口與否的重要因素。
熊乃壯毅之物,其掌膠汁凝聚,須泡、燙、蒸、燉四道工序,還須酒、醋、水三者同燉,方能“軟如皮毯”。
古人燉熊掌之法,先用泡使其軟,再用燙去其毛,再用蒸去其骨,最後才配上酒、醋和各種作料燉爛。
《養小錄》記載:熊掌難熟,烹不透食之發脹。也可加椒鹽末和麵裹,在飯鍋上蒸十餘次,就可酥爛。
明人宋詡在《宋氏養生部》中,則告以“用石灰湯潔,以帛苴而烹之,宜糟。其掌入烹豬鵝汁中,轉撈數回,絮羹珍美。”
蕭風處理熊掌的工藝就來自於明清時期,這道工序也經過了蕭家數百年的儲存和改良,算得上是一種成熟手段。
蕭風先是找了四個小瓦缸填上生石灰,然後把熊掌放上去,再覆蓋上一層石灰。還好‘夢幻景區’的施工工地上還有點生石灰,要不然蕭風還得滿世界找這玩意呢。
加入冷水之後,生石灰開始發生反應,咕咚咕咚地冒著白煙,倒也是相當好玩。
接下來幾天,這些熊掌就會一直留在石灰水裡面浸泡,等到它全部發起來之後,才能更好地去除毛髮、角質等等,最終獲得美味的部分。
按照傳統,熊掌發制的過程需要整整一個月,而現在蒙大拿天寒地凍的,蕭風只能等石灰水冰凍之前,把它們搬進了車庫裡。
蕭風計算了一下,等到新年過後全家人返回銀杏村過年,剛好可以把發制好的熊掌帶回去,到時候在年夜飯上享用。
蕭老太爺和徐老將軍聽說蕭風準備了4只大熊掌留著年夜飯的大菜,也是滿心期待,對於兩位老人來說,所謂的動物保護可沒有太大的約束。
蕭老太爺小時候錦衣玉食,別說熊掌,就是‘八珍’中的其餘山珍海味,從小都吃了個遍。即便是解放後,也被不斷有山民把自己獵殺到的熊掌、虎骨之類送到蕭家,充當治病的費用。
只不過近些年來,因為動物保護的不斷深入,老太爺已經很久沒有品嚐過熊掌的滋味了。這一次孫兒親自動手獵殺了一頭北美黑熊,蕭老太爺自然是欣喜異常。
至於徐老將軍,戰爭年代為了籌集軍糧,別說黑熊了,就是老虎之類的大型肉食動物也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