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1/4頁)
宮本寶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第一章 開創學術的自主空間(1)
從蔡元培說起
蔡元培在中國現代教育學術史上的地位與貢獻,有目共睹。身為中央研究院的創院院長,蔡元培對院內各研究所的成長與發展,更都有一定的影響力。就中國的脈絡而言,建立與發展像中研院這樣一個現代意義的學術建制,史無前例,它的成員,對於如何讓中研院正常而健康地成長與壯大,其實都是“摸著石頭過河”。在大家的理想裡,當然願意從制度規章層面為它建立可大可久的基礎;唯就學術的實踐層次來說,制度規章屢有不足之處,這時,恐怕就需要以日常互動往還的情誼所凝聚的共識/共信而濟之,方能彼此相得。因此,這個學術建制的最高領導人,如果是位雍容坦誠、豁達大度的純儒君子,以無形的個人人格感召來統領群英眾士,所能鼓動計程車氣,實無可估量。蔡元培身為中研院的第一位大家長,他的一切作為,正樹立了這樣的典範。以他之尊重歷史語言研究所(以下簡稱“史語所”)開創的自主空間為例證,正可凸顯蔡元培的風範。
創始一個學術建制,招募人才是最基礎的工程。但是,那還是一個徵募學術人才的方式還未上軌道的時代,人際關係網路便居於相當的決定性地位。史語所於1928年創所之始,集濟濟多士於一堂,這些學界英豪,本來各有專職,他們之入所,便是蔡元培以院長身份而出面聘任的。當史語所在1929年北遷,並將“原以事業為單位之組取消,更為較大之組”,陳寅恪、趙元任分任第一組、第二組組主任,蔡元培即致函二人,深致個人之謝忱。蔡元培甚至還親自出面聘請研究員,如劉復(半農)到史語所專任,便是他親自出馬與之商談,勸其擺脫各機關的關係,而只擔任“專任研究員”的結果。
史語所的持續成長,更賴於新血源源不絕地注入。所裡的資深研究人員,屢屢引薦學界後起之秀——亦同時在清華大學任教的陳寅恪,推薦燕京大學歷史系畢業的週一良入所,便是例證。史語所第一任所長傅斯年,亦曾在北京大學兼課,取“拔尖主義”,凡北大的優秀畢業生,往往為他網羅以去,如張政烺、勞乾等便是由他拔擢進入史語所的。顯然,史語所甄選未來的學術新秀,自有管道和法度,毋假外求,擁有相當的自主空間。
然而,史語所甄補新秀的自主空間,基本上是它的領導者與中研院的最高當局相互尊重,逐漸發展出來的。蔡元培的社會政治人際關係網路相當多樣,向他要求援助的學界中人,不知凡幾,史語所更是諸方想要“鯉躍龍門”的殿堂。身為中研院院長,蔡元培便屢屢應各界要求,向史語所推薦人事。例如,他認為鍾鳳年治《戰國策》甚勤,覺得他的研究計劃“甚周密”,便薦之於史語所。又如著有《中國詞學史》的薛礪若、“於蠻源史籍致力頗勤”和 “蒙文程度亦似可應用”的毛汶、“專治東北掌故”的金毓黻等一長串的名單,也都在他的推薦之列。至如透過重重關係和蔡元培搭上線的其他人物,他也竟往往“不辨龍蛇”,好似“有求必應”。像商務印書館的主人張元濟是蔡元培的老朋友,經其推介,蔡元培便介紹龐燻琹給傅斯年;吳廷燮透過政界的汪兆銘(曾任行政院院長)、羅文幹(曾任外交部部長),想要謀史語所一席之地,蔡元培也動手致函傅斯年而引介之。蔡元培交遊廣闊,泥於人情之累,不免給史語所(和傅斯年)平添若干煩擾。如蔡元培曾一遊廣州,在那兒受到蔡哲夫的“照拂”,他居然便將這一位與他僅是“初交,並不知其底蘊”的人物,推薦為史語所特約研究員,“以為工作之助力”。一言蔽之,蔡元培寫給史語所的推薦書,堆積盈尺。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一章 開創學術的自主空間(2)
蔡元培的這些向史語所推薦人事的八行書,都被傅斯年客氣地回絕了,統統白費筆墨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