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祥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1912年,年滿6歲的潘漢年進入陸平村初等小學讀書。有關孩提時代的生活情形,潘漢年作過片斷回憶:&ldo;記得那年我還在小學裡,大約七八歲的時候,到夏天的晚上,總不肯安聯在庭院裡乘涼,總是跟著左右鄰居的小同伴,在那荒草地上或田野裡追逐螢火蟲,……我走進院子,便見爸爸躺在椅子裡羅羅的抽水煙,媽媽正忙著用刀切西瓜,大姐姐正不快不慢地揮著芭蕉扇咿啞的唱曲兒;我拭著頭上的汗珠兒,走進大姐身旁,要求他打扇……&rdo;
寥寥數筆,一個天真活潑且又頑皮好動的兒童形象躍然紙上,同時又描繪出一幅舉家融和歡樂的景象。可惜好景不長,潘莘華為接濟難民,變賣了田產;又因病染上鴉片,家道開始中落,經濟十分拮据。
1916年,潘漢年初小畢業,因無錢升學,進入潘海良的私塾學堂,即縣立第三高等小學讀書。第三高小坐落在宜興縣西鄉都山,是一所歷史悠久,人才輩出的學校,創辦於清朝末年,原名陵霞書院,後改為國民小學。辛亥革命後,發展成縣立第三高等小學。當時擔任該校校長的是清末秀才儲涵奇,他治學嚴謹,潘漢年在這所學校裡,成為一名品學兼優的高材生。
1919年,潘漢年從第三高小畢業。在外婆吳氏的資助下,考入和橋彭城中學。1920年,他因下肢患疾,中途輟學。暑假期間,在北京念大學的堂兄潘梓年和潘寂回鄉度假,向潘漢年等少年夥伴介紹了不久前發生在北京的&ldo;五四&rdo;運動情況,這是潘漢年最早接受的政治啟蒙教育。
潘漢年病癒後因家庭經濟拮据,便在本村和鄰村的小學替人代課教書。
1922年,16歲的潘漢年經人介紹到宜興縣城勵進社小學任教。潘漢年善於根據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不但使學生獲得牢固的知識,而且注意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啟發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在教學中,潘漢年還撰寫了一些探討教育問題的文章。他提出,中國現在需要&ldo;言而能行&rdo;的教育工作者。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要求教育工作者言行一致,為人師表。他還積極主張在假期裡,讓學生們多到農村去,充分須略農村&ldo;那沖敦厚的自然美&rdo;,用以&ldo;陶養出幽美情緒&rdo;。為了讓更多的人來關心中國的教育事業,研究探討教育問題,他還特地寫信給《時事新報&iddot;學燈》的編輯,希望該報&ldo;出一張專事研究教學的副刊&rdo;。
在此期間,潘漢年還參加了&ldo;宜興評論社&rdo;。該社成立於1920年9月,是在五四運動新思潮影響下自發地醞釀和組織起來的進步團體,成員大多是愛好文學藝術、熱情而剛直的青年。加入評論社後,潘漢年還參加編輯評論社出版的小型報紙《宜興評論》。《宜興評論》的內容有社論、述評、簡明新聞,有時也登一些雜文和地方掌故,以及文藝作品,如小說、詩歌、隨筆、散文、漫畫等。其主旨是反對舊道德、舊文比,提倡新道德、新文化;伸張正義、發揚民主;對社會上的一切邪惡勢力以及封建習俗,進行堅決的鬥爭。
潘漢年和李腸谷、鮑文蔚等同仁一起,反對勾結軍閥孫傳芳的縣教育局長周聘高把持教育界的惡劣行徑,並與他展開過面對面的鬥爭。
不久,潘漢年離開家鄉,走向新的廣闊天地。此行最初目的是為了到上海繼續求學,然而,時代的召喚使他改變了自己的生活道路。
二
1925年春天,潘漢年離開家鄉,到上海中華國語專科學校讀書。不久,進中華書局《小朋友》雜誌社任校對員。在此期間,潘漢年在《小朋友》雜誌上發表了許多兒歌與童話故事。這些作品融趣味性與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