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金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六)以牽制敵人為目的的牽敵示形
牽制,亦稱箝制,是一種用兵藝術。按照軍語的解釋,牽制就是以兵力、火力吸引和拖住敵人,使敵注意力分散或產生錯覺,難以集中使用兵力火力。從這個解釋不難看出,牽制的目的不是消滅敵人,而是吸引敵人,拖住敵人,
減輕敵人對正面戰場或主要作戰方向的壓力,或分散敵人,破壞其戰場平衡,使其處處薄弱,形不成拳頭。因此,它的著眼點不在戰場一隅,而在戰場全域性。牽制哪部敵人,牽制多長時間,都要依主戰場的需要而定。離開了主戰場,牽制行動本身也就不成其為牽制了。牽制戰術還有一個重要特徵:以少牽多,即以己少量兵力牽制敵大部兵力。倘若用一個團牽制一個團、一個師牽制一個師,就失去了牽制的意義。而要以少牽多,就要示形於敵,使敵乖乖受牽。
以分散的小部隊偽裝成大部分,採用牽牛戰術,拖著敵人大遊行,而主力部隊則隱蔽、休整、待機破敵,這是我軍在解放戰爭中常用的方法。1947年冬,我陳賡兵團挺進豫西以後,敵李鐵軍兵團急欲尋我主力決戰。而我主力部隊急需休整,於是決計由第13 旅偽裝兵團主力,牽制敵人。為了造成我主力部隊出動的聲勢,該旅故意分成多路行軍,展開寬大的推進正面。行軍到半夜,不見敵人跟進,就停下來,繞路回到原來經過的村子分頭駐紮。每到一個村莊,就張張揚揚,修鍋臺,點菸火,搞得遠近皆知。訊息傳到敵營,老奸巨滑的李鐵軍派出一個旅來跟蹤盯梢,試探虛實,主力仍不輕舉妄動,直到我偽裝部隊擺出主力部隊的架式攻打鎮平縣城,李鐵軍才率眾出動。這時,我偽裝部隊又從鎮平撤出,和尾追而來的敵人保持一定距離,打打撤撤,走走停停,促使敵人緊追不捨。為了進一步迷惑敵人,偽裝部隊索性白天行軍,故意在大路上搞得生土滿天,並不時扔掉一些散亂的揹包,製造大部隊行軍的假象。擔任後衛的分隊每準備打一場小阻擊戰,都構築大量工事,以便撤退後讓敵人&ldo;參觀&rdo;。就這樣,一連幾個月,李鐵軍始終把我只有一旅之眾的偽裝部隊當成主力,被我牽著轉圈子,搞得精疲力盡。
以小部隊牽制大部隊,能否牽得住,關鍵是看裝得象不象。小部隊把大部隊的行動特徵逼真地模擬出來,敵人才會信以為真,乖乖地跟著走。同時,要注意保密,防止敵人查明底細。
從以小示大,還可派生出虛而示實、次而示主等法。兩軍對恃,虛弱之處留置部分兵力,不僅能夠牽制對面幾倍於我的兵力,甚至能把其他方向的兵力也吸引過來。總之,要努力造成這樣一種效果:使敵人感到我之存在對其構成莫大威脅,不可等閒視之,置之不理。這樣,才能把敵人牢牢地牽制住。英美聯軍諾曼第登陸前,在加萊對面實施了一系列以次示主的欺敵活動,使德軍誤認為加萊是真正的登陸方向,而諾曼第方向的所有行動只是盟軍精心策劃的佯動,從而把防守諾曼第地區的兩個坦克師和六個步兵師抽調到加萊地區,大大減輕了盟軍在諾曼第登陸時的壓力。登陸戰役發起以後,多佛爾地區的假集團軍按兵不動,使德軍認為加萊地區將有更大規模的登陸,因此,不敢抽調加萊地區的兵力增援諾曼第方向的抗登陸作戰。德國情報部門對巴頓集團軍的存在深信不疑。直到七月底,他們還認為:英倫三島上可能投入戰鬥的盟軍部隊,要比已經在諾曼第登陸的部隊多得多,這些部隊配有強大的海空力量,除非這些部隊投入戰鬥,否則誰也不能肯定,盟軍的主要攻擊地點不會是加萊。就這樣,防守加萊方向的重兵被牽制達幾個星期之久,完全無所事事,而防守諾曼第的部隊卻被盟軍登陸部隊一口口地吃掉。研究二次大戰史的專家們高度評價盟軍牽敵示形的作用,認為:沒有加萊方向的牽制行動,就不會有諾曼第登陸的成功;駐守在加萊方向的重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