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7章 灑酒祭長安(2) (第2/4頁)
寒江一柏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茅府斂聚定南財賦的事含沙射影。可楊宸沒有絲毫的芥蒂,在他眼中,這不過是自己這位自幼憨態的弟弟又一次犯傻而已。
楊宸本想走上前親自扶起了楊寧,卻又在楊寧一聲:“臣不敢”的提醒下,記起了,如今是先君臣,再兄弟的殘忍。
“給蜀王賜座”
呼之欲出的“九弟這一路辛苦”終究在咽喉處,被換成了一句不冷不熱的話。
“謝陛下!”
待楊寧和內閣幾人重新坐回原位,楊宸又一次站到了那張繪有大寧萬里連城九鎮邊關的圖前,開門見山的說道:
“既然蜀王來了,那諸位再議議,秦王如此舉動,該如何應對”
想起什麼的楊宸不過是指了指御案上的摺子,伺候御前的李平安就心領神會的將寫有北境異動的軍報,遞到了楊寧手中,在他之前,內閣幾人都已讀完,只是如何應對之策,一直爭論不休。
楊宸本想用宇文雪的謀劃,借去橋陵祭祀太宗皇帝之事,將楊威引開長安,兄弟二人在長安城裡說不清的話,在橋陵自己父皇的靈前終歸是能扯清楚的,但楊威的兵鋒太盛,再往前一步,就是陳橋,一旦破了陳橋,哪怕楊宸願意給自己的皇兄一份體面,只怕這滿朝文武,還有那些早已對秦藩心懷忌憚的人,不會答應。
“無論如何,陛下所言,不可!”
在一片因為楊宸執意打算親自去與楊威相見而不知如何勸諫的沉默聲裡,方孺又是第一個開口的人。從楊宸登基那一日,好奇的人就一直在盤算著這位先皇倚重的舊臣,一直希望齊王楊叡登基的禮部尚書何時身首異處。可楊宸血洗長安亂黨之後他仍舊在廟堂上屹立不倒後,人們轉而算起了他何時滾出長安,卻直到今日,沒有等來答案。
王太嶽讓楊宸留住方孺,以寬慰先皇舊臣之心,可在方孺上表執意打算離開長安時,楊宸卻是用另外的理由,留住了這位曾經與自己勢同水火的楊智近臣。
“你若是走了,這座長安,齊王還能仰仗誰?”
短短一句,只是一句,楊宸就為自己,為天盛一朝,也為年幼的齊王楊?為了一把可以遮風避雨的傘,留住了日後執掌大寧禮部十五載的內閣重臣。
“為何不可?”
“秦王不尊王命,竟然做出此等大逆不道之舉,其罪同謀逆,陛下屈尊與一個亂臣相見,讓滿朝文武,還有天下士民怎麼看?何況秦藩虎狼,陛下貴為天子,剛剛登基,怎可涉險?臣知陛下不願再讓京畿百姓受此兵禍之苦,也知陛下不願再重演同室操戈讓天下恥笑之心,若是陛下要與秦王議和,臣願往秦軍大營,可陛下若是執意親赴險地,置天下於不顧,那臣今日便唯有死諫了”
方孺雖是江南之人,骨子裡卻透著一股與江南格格不入的氣質。他不想在甘露殿裡議論來議論去毫無結果,是急調河北兵馬入關中,還立刻命京師五軍營備戰並昭告天下,秦王謀逆,命天下勤王,他方孺都覺著無所不可,但楊宸身為天子卻低三下四親赴險地去虎狼環伺的秦軍陣前,除了不可二字,他無言以對。
“方大人,事何以至此?”
王太嶽開口說道:“秦王倘若真是要謀逆,怎會匹馬單刀出涼雍,若是謀逆,恐怕早已兵馬過陳橋,直逼京師了”
“對,若是想要謀逆,也定然要一個師出有名,恐怕會用先皇駕崩名頭,但如今,秦王只是屯兵於陽水南岸,軍報上不是寫得清清楚楚麼?秦王離開崇北關前,還讓純陽關的盧燁,分兵三千,進駐崇北關一線,以防備北奴,這說明秦王不曾與北奴私下勾連。其二,破含倉,陣死者不過三十一,含倉幾乎是不戰而降,秦王取了糧草軍械,也再無其他動作。依我看,秦王並非打算謀逆,只是在找朝廷要一個說法”
宇文傑開口之後,元圭也立刻接過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