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朱標的推測:允炆就是“永樂帝”? (第2/3頁)
西湖遇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呂氏的眼中卻閃過一絲得意之色,她知道,自己的話已經在朱標心中種下了懷疑的種子儘管這種懷疑可能永遠不會發芽,但只要它存在一天,就足以讓朱標對遠在地府的朱雄英心有猜度,或許不是對朱雄英本人,只是對他預測的這個未來不願意接受。
但人和事,又哪是這麼容易就能分得清楚的呢?
總之,達到今天這個效果,對於呂氏來說就足夠了。
她緩緩站起身來,拍了拍身上的塵土,她接下來要做的,就是為朱允炆鋪平道路,讓他在未來的繼承權爭奪中佔據更有利的位置。 回到宮殿後,呂氏開始著手準備晚上的禮物,她打算讓朱允炆從大本堂下了晚課後去坤寧宮給馬皇后請安,在一群孫子裡,馬皇后一直很喜歡朱允炆這個孝順的小孫子,有她的支援,朱允炆的地位自然會更加穩固。
事實上,呂氏深知與遠在地府的朱雄英相比,朱允炆的優勢在於,他是一個可親近的人,而她們母子也更能給朱標帶來溫暖和慰藉。
正因如此,呂氏才這麼篤定,朱標不會為了或許永遠也回不到身邊的朱雄英,而對跟他朝夕相處百依百順的她們母子二人怎麼樣。
而朱標回到自己的正殿書房中,一時間也是猶疑不定。
英兒所預測的未來,符合邏輯到幾乎渾然天成,但是否有些過於刻意了?
當時聽的時候,他其實心底裡朦朦朧朧地也有同樣的疑惑,但他更相信這是朱雄英在地府中得到的啟示。
朱標被呂氏這麼一問,其實當時就意識到,如果排除呂氏的恐懼心理,那這其中的確看起來也有些蹊蹺。
難道說,這一切真的是英兒在從中作梗?
可朱標卻始終不太願意相信,畢竟,在他印象裡的英兒,還是很聰明懂事的,不會耍這種伎倆。
所以,朱標還是認為,這些對於未來的預測,應該是沒問題的。
而且朱標對於這些未來事件的前因後果進行一番整理後,發現也是能夠邏輯自洽的。
嗯,雖然經過資訊的層層剝離,朱標接收到的資訊已經是三手資訊了,而且是基於一個錯誤的基礎,但起碼他邏輯自洽了。
朱標認為,按照之前父皇的說法,是第三代皇帝“永樂帝”破壞了海禁這一祖制,進行了下西洋,取得了海量財富,再結合今天得到的資訊,這樣說來,這個“永樂帝”應該就是朱允炆。
所以,朱標得出了一整個事件合乎邏輯的推測.在若干年後,自己作為第二代皇帝駕崩,將皇位傳給了朱允炆,朱允炆年號“永樂”。
而由於自己的心慈手軟,對兄弟們過於呵護,並沒有進行削藩,所以藩王,尤其是擁有大量兵權的八大塞王的勢力逐漸壯大,漸漸有了尾大不掉的趨勢,幾乎等同於過去的晚唐藩鎮。
這一點,朱標認為是很符合邏輯的,因為他這個人,確實在決心上,跟能夠改換天地的父皇比不了,很多事情,朱標都會選擇徐徐圖之,或者說,他本來性子裡就有幾分柔弱,是個平和之人。
而在登基後,朱允炆下了狠心開始削藩,在削了幾個藩王以後,眼見有的藩王被逼闔府自焚而死,燕王朱棣內心極度恐懼,於是起兵反抗,並聯合了與他關係密切的李景隆。
在未來已經繼承了曹國公之位的李景隆,估計這時候要麼帶兵駐防宣府、大同,要麼就是駐防遼東,與北平很接近,而李景隆與朱棣相約起事之後,因為雙方的兵力和將領差距,在明軍主力的步步緊逼下,朱棣與李景隆一方屢敗屢戰,最後,明軍兵臨北平城下,李景隆迫於巨大的壓力,開城投降,朱棣或是被俘或是自戮,這次藩王之亂就此平息。
但此次平亂,也耗空了國庫的錢財,於是,為了充實國庫,朱允炆下令擱置海禁祖制,透過下西洋活動,來獲取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