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往何處zy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拉特蘭與伊比利亞接受了來自大陸北方各國的示好,並嘗試與各國展開交流,其中對他們影響最深的屬維多利亞。 北方商隊來到這裡,為他們帶來了各式各樣的物品與技術,文人來到這裡,給他們帶來了震撼人心的新思想。 拉特蘭與伊比利亞派出特使,前往維多利亞進行訪問。 文明的巨大差異給這些拉特蘭人和伊比利亞人帶來了巨大的衝擊。 這時兩國才發現,他們的國家與維多利亞相比,幾乎可以用原始來形容,維多利亞的建設讓他們感到震撼,甚至充滿了神話感。 與已經算是快速發展的工業國維多利亞相比,拉特蘭與伊比利亞尚只能算是生產力極其低下的農業國,兩國除了銃械製造和造船業以外,幾乎沒有成體系的工業。 並且連這兩個產業所依靠的一些技術其生產力都遠遠落後泰拉內陸,那些製造銃械和船隻的原材料,都是以非常落後的方式生產的。 除此之外,兩國幾乎無法對外提供任何具有競爭力的產品,掌握的技術也極度匱乏。 而當他們接觸到了來自維多利亞的文明力量時,他們根本無法像之前戰爭時一樣去抵抗,因為他們根本沒有抵抗的資本,失去了天災與水域的庇護,拉特蘭人與伊比利亞人心裡維繫過去的最後一道防線為被擊潰,拉特蘭與伊比利亞的觀念,從此發生了巨大的轉變。 兩國內部逐漸出現了不同的聲音,相當一部分人認為國家的發展模式急需轉變,拉特蘭與伊比利亞落後的觀念已經根本趕不上泰拉大陸的趨勢,也無法滿足國內發展的需求。 拉特蘭人和伊比利亞人將目光聚焦到了教廷身上,他們萬分希望那個曾經無數次帶領他們走向勝利的教宗,此刻能夠再一次做出英明的決策。 不少依靠維多利亞商業交流而發家的拉特蘭商人,也向社會施加了輿論壓力,希望教廷能夠放開現在高壓的社會管制。 那些最早的資本家們甚至開始利用他們的影響力,引導人民抗議,甚至是暴動,兩國社會的矛盾已經逐漸到了激化的程度,此刻如果再沒人站出來,恐怕情況就會迅速惡化。 此刻的教宗,其實已經沒有了選擇,在歷史的洪流面前,他只能順應潮流,時代的發展已經裹挾了教廷。 生產力發展帶來的物質極大的豐富,是兩國選擇改革的根本原因,教廷只不過是順勢而為罷了,即便沒有教廷,拉特蘭與伊比利亞也會發生改變。 在泰拉1年即泰拉紀年法元年,拉特蘭建國日當天,教宗向全國發表了關於國家改革的旨令,正式明確了宗教與軍事不再是拉特蘭的中心。 當日,舉國歡騰,所有人都歌頌著教宗的英明,他們互相歡呼著,擁抱著,慶祝著,恰如當年戰勝神的那一刻。 維多利亞也樂見這一切,畢竟本國與兩國之間的關係是在泰拉大陸上最緊密的,兩個快速發展的國家也會為維多利亞帶來大量的經濟利益。 拉特蘭與伊比利亞也認為與其因為矛盾激化坐等內部崩潰被維多利亞撿漏,不如主動選擇改革,至少發展的成果多少還能拿在自己手上。 一場轟轟烈烈的宗教改革,就此展開。 拉特蘭教是拉特蘭的建國之本,即便在今天其在國內都有著極高的威望,這是因為教廷為了維護自身的統治,利用自身對信眾的影響力,向國內的新興資產階級勢力展開談判,堅持自身的統治地位。 雙方最後互相做出了妥協,各讓一步,教廷依舊是拉特蘭的最高統治機構,教宗依舊是拉特蘭的最高統治者,而在拉特蘭境內的經濟文化活動也得到了大規模放開。 當然因為利益的驅使,到後來雙方已經成為了同一條船上的人了。 國家開始將重點聚焦到了發展上,拉特蘭開始向維多利亞學習大量的技術和管理方式,逐步踏上了同泰拉各國一樣的發展正軌。 另一方面,拉特蘭開始了全國性的大規模裁軍,軍隊的規模史詩級縮減,那些被裁掉的軍人為了謀生又選擇加入了商人與工人這一浩浩蕩蕩的隊伍中去。 拉特蘭不再維持一支強大的軍隊,軍事立國的思想也被逐漸拋棄。 為了進一步降低來自國內保守派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