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頁 (第2/3頁)
嶽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載《清華週刊》第351期,1925年9月18日。
[24]藍文徵《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始末》,載臺北《清華校友通訊》,新32期,1970年4月29日。
[25]吳宓(1894‐‐1978),字雨生,又字雨僧,陝西涇陽人。1916年畢業於清華學校高等科,1917年赴美留學,初進維吉尼亞大學,後轉入哈佛大學,獲學士學位,繼入哈佛研究院,師從新人文主義美學大師白壁德(irvg
babbitt,1865‐1933)攻研哲學,1921年獲碩士學位。當此之時,與其在哈佛共讀並友善者,還有中國的陳寅恪、湯用彤等,因吳、陳、湯三人學業成績超群,故有&ldo;哈佛三傑&rdo;或&ldo;三劍客&rdo;之稱。至於這頂帽子是別人給戴上還是自己扣到頭上,似無確切的說法,但三人作為一個優秀的小群體為眾生所矚目,當是不爭的事實。當時在哈佛就讀且與&ldo;三傑&rdo;友善者,還有陳寅恪的表弟俞大維,以及梅光迪、張鑫海、林語堂、樓光來、顧泰來等人,此等人物大都拿到了碩士、博士學位,歸國後在學術界成為呼風喚雨的人物。
1919年10月,梅光迪受南開大學之聘歸國任教,一年後受他的同學好友、畢業於美國西北大學的哲學博士、時任東南大學副校長兼文理科主任劉伯明邀請,轉赴南京高師兼東南大學任英國文學教授。1921年7月,吳宓受梅氏舉薦,回國出任東南大學西洋文學教授,講授&ldo;中西詩之比較&rdo;等課程,自此開中國比較文學先河。按當時規定,清華留美公費生為五年學制,吳宓本應繼續學習深造,一舉拿下博士學位,可他經不住梅氏的蠱惑,還是決定提前歸國了。按吳宓的女兒吳學昭的說法,&ldo;他實在是太關心中國文化的命運了,迫不及待地回國參加弘揚民族文化、溝通中西文明的戰鬥。&rdo;(《吳宓與陳寅恪》,吳學昭,清華大學出版社1992年出版。)也就在這一年9月,陳寅恪離美,進柏林大學研究院研究梵文及東方古文字學。吳宓回到國內至上海兩周後的1921年8月,即與陳心一女士結婚,自此開始在起伏跌盪、飛轉升騰的愛情與婚姻旋渦中打起滾兒來。1922年初,吳宓同劉伯明、梅光迪、胡先驌等一幫志同道合的留美學者共同創辦《學衡》雜誌,吳出任總編輯,這個文化團體,時人稱之為&ldo;學衡派&rdo;。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