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8月5日,胡適向蔣介石建議,放棄東三省,承認&ldo;滿洲國&rdo;,以此解決中日兩國間的一切&ldo;懸案&rdo;,換取東亞長期和平。[37]
8月6日,胡適再向蔣介石遞交了一份書面建議,著重提出三條:1、近衛內閣可以與談,機會不可失;2、日本財政有基本困難,有和平希望;3、國家今日之雛形,實建築在新式中央軍力之上,不可輕易毀壞。將來國家解體,更無和平希望。[38]按照胡適的設想,透過外交努力,可在中日間維持50年的和平。
出乎胡適與一切鼓吹和平者預料的是,日本方面的強硬姿態和軍隊步步進逼的凌厲殺氣,最終導致和平之路斷絕,中國政府咬牙放手一搏,自此踏上了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舉國抗戰的兇險之路。
淞滬抗戰爆發後,中國守軍以血肉之軀,奮起抵抗,戰事持續一個多月仍呈膠著狀態,全國軍民士氣有增無減。面對如此悲壯慘烈的戰爭場面和中國軍隊寧死不屈的精神,胡適在大受感動的同時,心境為之改觀,認為中國守軍不是想像的那樣糟糕,在國家存亡的緊急關頭,還是以民族大義為重,是可戰的。而日本小鬼子並不是打不垮、壓不毀、煮不爛的銅豌豆。受此形勢和情緒影響,胡適思想隨之轉彎。又聽說此前在五四運動中,躲在趙家樓被傅斯年等學生一把火燒出來的親日分子曹汝霖,也應邀上了廬山參加會議並表示今日中國非與日本拼一場不可了。[39]
連一個被國人指斥為漢奸的曹汝霖都如此表示,可見中國面臨的處境和人心向背。經過一番思考斟酌,胡適乃徹底拋棄原有的觀點,明確表示支援蔣介石的抗戰政策,並產生了&ldo;和比戰難百倍&rdo;的新觀點。鑑於胡在美國知識文化階層中的聲望,蔣介石遂產生讓胡適到美國以非正式外交使節的身份疏通國際關係,爭取美國朝野對中國抗戰同情與支援的戰略構想。但此時的胡適覺得在這個關鍵時刻冒然出國,會招致自己貪生怕死的非議,又不知道出去後&ldo;能做些什麼&rdo;,遂極度情緒化地謝絕使命,並說:目前&ldo;戰爭已經很急,我不願離開南京,我願與南京共存亡。&rdo;[40]
胡適的堅持使眾官僚很是為難,在蔣介石親自出面勸說無效的情形下,蔣讓傅斯年單獨與胡適交談,力促其出洋為國家效力。傅斯年受命前來苦勸,但胡適仍不答應。最後,傅斯年於焦急中流著眼淚說:&ldo;要說我有先生的名望和地位,我就要去了,為了抗日……&rdo;聽到這裡,胡適深為所動,同樣流下了熱淚,遂以&ldo;現在國家是戰時,戰時政府對我的徵調,我不敢推辭&rdo;為由答應赴美。
同年9月8日,胡適以學者身份離開即將進行一場血戰的南京,由武漢轉赴歐美。臨行前,對前來送別的汪精衛、高宗武、陶希聖等主和派幹將們清楚地表明:&ldo;我的態度全變了。我從此走上了&l;和比戰難百倍&r;的見解。&rdo;[41]並勸對方不要太性急、太悲觀,我們八月初做的&ldo;在大戰前作一度最大的和平努力&rdo;工作,是不錯的。但我們要承認,這一個月的打仗,證明瞭我們當日未免過慮。這一個月的作戰至少對外表示我們能打,對內表示我們肯打,這就是大收穫。謀國不能不小心,但冒險也有其用處。在當天的日記中,胡適這樣寫道:&ldo;晚上八點半,正料理上船,空襲警報又起了,有翁詠霓、陳佈雷、孟真、枚蓀、之椿、慰慈諸人和我們父子兩人同坐在黑暗中靜候到&l;解除&r;的笛聲‐‐我獨自走到外邊,坐在星光下,聽空中我們的飛機往來,心裡真有點捨不得離開這個有許多朋友的首都。&rdo;[42]
儘管胡適捨不得離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