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梁啟超不僅是陳家舊識,且與寅恪祖父寶箴、父親三立、長兄衡恪祖孫三代交誼篤厚。據《民國人物碑傳集?陳三立傳略》(吳宗慈,北京,團結出版社1995年出版)載:陳三立(1853‐‐1937),字伯嚴,因中年於金陵築散原精舍,故以&ldo;散原&rdo;為號。清光緒八年鄉試中舉,光緒十二年進士及第,在京師以主事分吏部行走。此時朝廷部吏弄權,成積重之勢,吏部尤甚。而父親寶箴頗有政聲,名揚海內,三立遂決定辭官隨從父親,親侍左右,並藉與當世賢士大夫交遊,講文論學。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寶箴詔授巡撫湖南,一切新政,裒然並舉,&ldo;一時賢哲如朱昌琳、黃遵憲、張祖同、楊銳、劉光弟輩,或試以事,或薦之於朝。又延譚嗣同、熊希齡、梁啟超等,創立時務學堂、算學堂、湘報館、南學會之屬,風氣所激厲,有志意者,莫不慨慷奮發,迭起相應和。於是湖南士習為之丕變,當時談新政者,輒以湘為首倡,治稱天下最。凡此為政求賢,皆先生所贊識別勷而羅致之者也。&rdo;
1897年,也就是戊戌變法(1898年)的前一年,已有才名的梁啟超受時任湖南巡撫陳寶箴與其助手陳三立之聘,出任長沙時務學堂中文總教習,從此,梁氏與陳家結交,有機會對祖籍義寧的陳氏家學有所瞭解,並極為崇敬。據雲,1924年,梁啟超夫人李蕙仙去世,葬於北京香山臥佛寺東面小山,梁啟超曾想讓陳三立為之書寫墓碑文,後因故作罷。
正因為陳寅恪與王、梁二人有如此淵源和交情,後者為其進清華園助力當是合乎常情與人情的。據清華研究院第三屆學生藍文徵回憶,當年梁啟超曾親自向校長曹雲祥面薦過陳寅恪,當時的情形是,&ldo;曹說:&l;他是那一國博士?&r;梁答:&l;他不是學士,也不是博士。&r;曹又問:&l;他有沒有著作?&r;梁答:&l;也沒有著作。&r;曹說:&l;既不是博士,又沒有著作,這就難了!&r;梁先生氣了,說:&l;我梁某也沒有博士學位,著作算是等身了,但總共還不如陳先生寥寥數百字有價值,好吧!你不請,就讓他在國外吧!&r;接著梁先生提出了柏林大學、巴黎大學幾位名教授對陳先生的推譽。曹一聽,既然外國人都推崇,就請。&rdo;(陳哲三《陳寅恪先生軼事及其著作》,載臺灣《傳記文學》1970年16卷3期)陳哲三是藍文徵的再傳弟子,關於梁曹對的故事,是陳從藍處得來的,因而有人謂&ldo;頗具小說家之描述&rdo;,只能&ldo;為一種傳聞&rdo;,不能全部置信。其理由是到了陳哲三氏這裡,與梁曹已隔三代,時間久遠,難免有以訛傳訛之嫌,即使真有此事,也多有演義,致使後人難辨真偽了。如同顧頡剛氏搞出的&ldo;層累地造成的古史傳說&rdo;一樣,年代越往後,編造的成分越大,色彩越濃&rdo;,當年清華園中的梁曹對亦當如此吧。
[40]《吳宓與陳寅恪》,吳學昭,清華大學出版社1992年3月出版。另據吳宓晚年《自編年譜》雲:吳於1918年秋到哈佛大學後,與初到哈佛的中國留學生俞大維相識並成為要好的朋友,後又與進入哈佛就讀的陳寅恪相識。俞與陳是姑表兄弟,此前&ldo;俞大維君又多稱道其姑表兄義寧陳寅恪君之博學與通識,並述其經歷。詩人陳伯嚴先生(名三立),前夫人羅氏,生長子衡恪(字師曾),詩人,畫家。繼配夫人俞明詩(俞大維之姑母,能詩)。生(二、三、四,虛,無)五子隆恪、六子寅恪、七子方恪(字彥通,能詩,而狂放佻達),八子登恪,留學法國,撰有《留西外史》小說。(宓按,陳寅恪君一八九○年庚辰年生。年十一(吳學昭按,此處疑為年十五之誤。南按,應為年十三。)留學日本。兩度遊學歐洲,先居巴